读书笔记|使春秋进入战国的“三家分晋”事件(三)

2022-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溪兰蓝

(2)赵氏立赵无恤为接班人,老赵家工于心计、善于算计的基因得到完美传承

智氏的族老智果看出智瑶的缺点“自视太高、刻薄寡恩”,认为智瑶不适合做家族掌门人。族长智申不听兄弟智果的劝诫,一意孤行地立了智瑶。

智果随即果断脱离了智氏宗族,另立族谱,改姓“辅”,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这个侄儿了。

到了赵氏立接班人的时候,赵鞅的两个儿子看着都差不多,这不好选呀!

于是赵鞅发挥自己工于心计、善于算计的特长,把这个特长用在了家族掌门人的选拔上。

他把一段话刻在竹简上给两个儿子一人一份,交代两个说这是我这一辈子的心得,你们要牢记哈!

说完也没交代别的就让两人走了。

过了3年后,赵鞅叫来两个儿子,让背出竹简上的那段话。

大儿子赵伯鲁当场傻眼。小儿子赵无恤却不仅熟练流畅地背了出来,还拿出了竹简。

于是赵无恤胜出,继承了赵氏族长。

这就是著名的赵鞅“背书选储”。

有人不服,认为这算个啥选拔?谁不会背书呢?家族掌门人光背书就能选中,也太儿戏了吧?

其实不然,这里面有着很深的学问。

首先,政策的平稳性、战略的连贯性,需要坚持数代才会看到效果。

站在赵鞅的角度,已制定好的家族未来发展方针政策想要贯彻执行、平稳过渡,继承人是否听话很重要;

其次,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注定布满荆棘,谨慎与小心,是权力游戏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每一个参选者都需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应对每天随时可能出现的考验,才能保住继续参赛的资格。经受了这样的残酷训练,才能在云谲波诡的政治环境和瞬息万变的周边形势中保持敏锐,坦然应对。

这也是赵鞅布局一场三年的考试想要达到的效果。

最后,懂得出题人的心思。

站在孩子的角度,应当知道自己爹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无恤知道这爹当然爱做局、善算计了。如此,就需要思考如何破局,不然将来怎么控制那些人精样的家臣呢?

思考破局,还需要知道家族的内部消息,以便于进行综合研判。

于是赵无恤在老爹身边安插了间谍,随时掌握家族动向信息。

这也是为啥赵无恤在老爹考较时,不仅背书流利,还当场拿出竹简。不说竹简的分量不适合随身携带,衣服袖子也经不起竹简的重量呀!可见是提前得知了消息。

估计赵鞅知道了次子这么干,不仅不会责备,还会老怀大慰吧!毕竟自己的儿子学会了自己的手段,这是后继有人了呀。

于是,赵无恤当选了赵氏掌门人。

到了这里,智氏和赵氏两家都选定了掌门人。

掌门人的选定,也意味着决定了两家未来的走向。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