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钻工会读书想法

心无杂物,不惹尘埃

2019-03-21  本文已影响12人  南城微南

亲爱的书友,大家好。今天的晚读我们继续共读《禅者的初心》的第六个主题点“心无杂物,不惹尘埃”。

很多人可能会迷惑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佛法?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研究佛法对我们还有意义吗?铃木俊隆禅师说,我们研究佛法,是为了研究我们自己。没有一些教法,我们是无法研究自己的。就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化学物理实验,去了解水有什么成分构成、有哪些形式或者性质是什么,但却无法解释水的本身。我们可以通过医学、生物学,了解身体的组织结构,但是却并没有办法了解自身,而通过佛法,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看看到自己。

所以,你对佛法有没有感觉并不是重点,你对佛法感觉好坏也无关紧要,因为佛法无关好与坏。我们只是做我们该做的事,这就是佛法。但是我们,研究佛法的,最终目的是,忘掉自己。当我们了解到,可以忘掉自己时,也就不再有烦恼,而我们也可以毫无烦恼地尽情享受生命。

其实对于佛法要义,很多修行的禅师也并非很快参透。禅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师马祖道一,曾师从著名的南岳怀让禅师。看到马祖禅师勤奋修行,安心打坐,怀让禅师就问他为什么坐禅。马祖禅师回答说:“为的是开悟,为的是成佛。”听了这话,南岳禅师拿着一块砖,开始用力地磨。他的弟子马祖道问师父在做什么?南岳禅师回答,他要把砖磨成一面镜子。马祖禅师很吃惊,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心无杂物,不惹尘埃

南岳禅师回答说,既然砖磨不成镜子,那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你想要成佛,而佛性并不存在于你的平常心之外。当一辆牛车不走,你是要鞭打牛还是鞭打车呢?

在这个故事里,南岳禅师想要给弟子说的是,禅修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果有了目标心境就不够平和,而当有了平常心,不管你做什么都可以是坐禅。就算躺在床上一样可以是坐禅,反过来说,就算是在禅堂打坐,如果心不在焉,也许这时的你仍然不是真正的自己,也不能算是在坐禅。

找到自己就是开始禅修,而迷失了自己,就会产生烦恼。还有一则著名的公案,山冈禅师,常常喜欢喊自己的名字。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禅堂里,当他迷失自己的时候,就会高喊,“山冈”,然后又自己回答。也许有人会不解,他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就他自己在那,还需要喊自己?

就算是常年保持坐禅动作的青蛙,也会偶然思想开个小差,看见昆虫飞过,跳起来“啪”一声把昆虫卷入腹中吃掉。也许青蛙迷失自己时也会叫自己一声吧。

其实我们也可能会迷失自己,当打坐感到昏昏欲睡的时候,或者思想开始游荡的时候,都是迷失了自己。再如坐禅的时候觉得腿酸,心里就会想,“我的腿怎么会这么酸”,这时就是迷失了自己,而迷失了自己,烦恼对你而言就会真正成为烦恼。而这里所谓叫自己的名字,在禅修中对自己的反省、提醒。

在《人民的名义》中,有个性格特别矛盾的贪官蔡成功,他人性上并不坏,对职工有情有义,却应了那句“无奸不商”,游走于法律底线的边缘。看起来很有原则的他时不时会迷失自己,如果这时可以自己多多反省,给自己敲敲警钟,也许就不会锒铛入狱了。

人生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如果心静如水,又怎会深陷烦恼。如果没有迷失自己,就算碰到烦恼,都不会觉得是什么烦恼,只需静坐在烦恼中,当烦恼成为你的一部分,或者当你成为烦恼的一部分,就再也没有烦恼可言了,因为你本身就是烦恼,烦恼就是你自身。

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当你总是苛求他人做什么,或者满足什么要求的时候,这就是在自寻烦恼,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与己相处,苛求都是一种二元思维,刻意求好,试图避坏。这不是禅修的正确方式。

心无杂物,不惹尘埃

铃木禅师说,禅修的唯一办法就是,开发自己的精神,而不是在自己之外寻寻觅觅。虽然说读经诵经,打坐都是禅,但是如果你自己的努力或修行没有搞对方向,他们就都起不了作用,甚至还可能会反过来,污染你的清净本性。

就像我们经常会搜集很多知识信息,以为这是增加知识的方法,但实际上,这并不一定能增加我们的知识。甚至这种做法到头来,反而会让我们做到一无所知。尤其对于修习佛法,不应该只是搜集信息,增加知识,而是应该,把自己的心情理干净,心一旦干净了,真正的知识就是你已具有的。

所以说,当我们在学知识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求多求快,如果没有自己的修行,或者自己的理解,就算搜集了很多方法,没有实践,对于我们还是一无所知。只有当我们把学到的知识或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才算是真正掌握,才算是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当我们心中被杂念充实,就无力去接受这些,只有保持心中的空,才能有空间去接受这些知识。这里的空,不是一无所有,空空如也,而是一种心灵上的空性,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