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能影响我们的一生吗?
童年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包括童年时的喜好、记忆、父母的言行以及长大后回忆的童年经历等。那童年到底对我们有怎样地影响呢,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有的人特别在意钱,为什么呢?他会说,因为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长大了就算挣了很多钱,依然保留着金钱上的匮乏感。
甚至有人家里并不困难,只是基于小时候的某种想象或者错误认识,也进入了这种状态。而且,这种认识一旦成型,就会稳定地发挥功能,甚至伴随我们的一生。
这种现象,心理学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它指的是,从童年时期开始的、一种稳定的看待自我的认知框架,会给生活带来显著的困扰。
看看下面几个常见的例子。
比如亲密关系:有人认为爱只是一种幻觉,自己的情感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这叫“情感剥夺图式”。
比这更严重的是“被抛弃图式”,总担心自己会被重要的人抛弃。
还有的图式跟自己有关。比如有人认定自己没能力,什么都做不好,这是“失败者图式”。
还有人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总觉得自己特别容易受伤或生病,这叫“疾病易感图式”,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式,几乎都是一种无理由、无条件的自我判定。
我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掺杂了太多主观感受的影响,对其他事物的看待反而相对客观一些。
好比我们参加一个重要活动需要发言时,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加速,汗流浃背,有些准备好的内容甚至忘了讲,就会认为自己的表现很糟糕。
其实站在观众的角度,也许看不出明显不好的表现。
那有办法打破在童年养成的这些不良图式么?
有。打破童年养成不良图式的解法就是那个古老的智慧:“认识你自己”。
接受心理治疗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也还有其他方法。但是首先我们要承认:我头脑中有这样的图式:是“有图式”,而不是说“我是这样的人”。
很多人会把问题归结到“我这个人”:
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
我遇到的每个人最后都伤害我。
我从小就是一个无能的人,什么都做不好……
看这些说法,就像是某种宿命论:我这个“人”就有这样的“命”,我生来如此,我就是这样的人。
但我们换成另外一种图式,就可以表述为:
我的头脑中有一个疾病易感的图式。
我在亲密关系中有被抛弃的图式。
我很容易受到失败者图式的影响。
表面上只是说法不同。但本质的差异在于:主语不是“我”,而是我头脑中的一个结构,一种加工信息的框架。它一直影响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它只是一种认知。
请相信:“图式不等于我”,这是根本性的改变。其实,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
简单总结如下:
在我们童年早期形成的一些自我图式是适应不良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要打破这些图式的影响,首先要认识到图式不等于真实的自己,并且想象:“同样的我换上一种不同的图式,我会做哪些不同的事,我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
【李松蔚:心理学通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