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打架的孩子”怎么成长?
2016年5月14日 周六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是我最爱看的报纸之一,有几位专栏作者我特别喜欢,一是论述家长里短人生哲理的“麦子”,一个是探讨教育方面问题的记者“周娜”。今天又阅读了另一篇文章题目是“打架,孩子成长的重要一课”,看后心里产生不知所措的无奈。它又一次颠覆了我的教育思想——触碰到了我的“教育软肋”。
因为我的儿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和任何人打过架、发生过肢体冲突(那时我逢人便夸引以自豪)。现在看却成了他人生经历的残缺和短板,使他不成熟,不勇敢的原因是从小缺了“打架”这一课吗?我不好说,也不敢说?我开始怀疑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多少过气“糟粕”还在左右着我们?“不打架、不骂人”不是老师、家长的要求吗?怎么长大了又成错了呢?
我50来岁了,干了近30年的教育工作,按教育方针培养德行,现在却遭质疑,但当时我的领导告诉我这么管理是对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呀?难道我及我们的主流教育思想是“误导”好学生的标准?使它过于理想化?管看不管用?我那一届又一届的好学生们长大后出没出现“心里问题”我不知道(没人跟我反馈)?但我自己的孩子却出现了文章中提到的一种现象。
文章小标题说:打架是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打架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打架培养团队精神和荣誉感;打架让孩子学会独立。还引用普京的话说,如果打架无法避免,你必须先动手。我完全崩溃了,这都是些什么“歪理邪说”?我们坚决制止的“校园打架”到都成了人成长的必要“元素”,且“百利而无害”了?我真糊涂了?不知可否?
但文章中说的一种现象在我儿子身上确实发生了。文章写到:一位社会学教授说,很多人小时特别能打架,长大后却老实的吓人。而另一些人小气候非常老实,长大后却容易冲动(如杀人的马加爵小时候不就是非常老实的好学生吗?)现在看出现心里问题的一般都是小时候非常乖巧的好学生。这似乎证明儿时的“战争”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这话说的准呀!我儿子现在说话办事比以前的他“火气”大了不少?一次在一起吃饭我表妹的儿子说,恒同学我发现你上大学后,脾气涨了,有点“暴力”倾向了。我也感觉出来了,虽然不是很过分,但已不再是“乖乖小子”形象啦?
有一次儿子突然问过我:妈,要是在大学打架最大的处分会是什么?我说:打死偿命,打伤看病,记过处分严重的开除。怎么你还有打架的想法吗?儿子说:妈我现在唔出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讲理没有用,没人听你讲理,也没人和你讲理,只有拳头好使,有震慑力!我赶紧说:那咱也不能打架啊!儿子说:我没打架,但谁要欺负我,我就和他打,绝不忍让了,我从小到大忍让的太多了,这都是你教育我的,你以前告诉我的有些观点是错的。
儿子开始反思我的教育观念了?而我们自己还在“沾沾自喜”,觉得一贯正确?为什么我们那么“虚伪”不敢告诉孩子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职场人拼的是“权力”,谁有权就得听谁的,不管他说的有没有道理?不管他有没有才学,那都不重要!学校里学生中有领导力的“威信”少年,通常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好学生得到的是尊重羡慕),而是拳头最硬的那个人!他就是“大哥”,就颐气指使,就“欺负”弱小(还暗地与老师对抗)。
当时儿子说这些话时,我很震惊?难道儿子在学校受到“学霸”(不是学习的学霸,是校园小霸王)身体的欺负了?或是思想的凌辱了?我真的感到恐慌!要不儿子怎么唔出了这些。从小学到高中都在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我又是教育届人士,和学校老师们都很熟,孩子在学校有很强的安全感!现在在“毫无保护”的状态下,突然独自面对“复杂”人际关系(只是对他而言,因为大学老师把学生当成人,不管这些事,不像中小学老师们事无巨细的管理,使孩子有依靠感,有了问题矛盾可以找老师撑腰处理),一下就蒙了吧?
有些大学生是农村出来的,从初中到高中一直住校(父母的呵护少,独立性就强),所以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就快些。而我那从小“纸包纸裹”长大,故“心智能力”“生活能力”均成熟晚的儿子适应独立的大学生活该有多难?会遇到多少挫折、惊慌甚至恐惧?应该在预料之中,而我却偏偏“盲目乐观”地认为“万事大吉”?直到儿子提出要休学,我才被“当头棒喝”地打醒了?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里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怎么形成的,如何才能
image 解决?有类似问题的我儿子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