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书——千古奸臣秦桧(13):军神岳飞的战略构想
有人说,天才与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又或许,连一线之隔都没有。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只不过是因为他做得到疯子想得出的事情而已!
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十二月,秘密出使金国的孙靖,在探访过完颜昌,得到议和首肯的情况下,安然的从金国返回大宋,并于返回大宋路经伪齐途中,把金国准备废掉伪齐皇帝刘豫,与我大宋议和的言论发布了出去,顺利完成了我(秦桧)交代于他的所有任务。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初,我将孙靖秘密出使金国议和,获得完颜昌私下同意,并用言论乱伪齐刘豫阵脚之事上报高宗,高宗大喜,于同月任命我为行宫留守,并暂于尚书省,枢密院参议政事,我终于重新回到了大宋的朝堂中枢。
在离开朝堂中枢的这几年里,我除了强身健体,苦读史书外,在高宗授意之下,我还创建了独立于枢密院之外的密探组织,不仅在我大宋四大将军营中,就算是在伪齐和金国境内,我的密探组织也顺利的扎下了根。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获利于孙靖出使金国的成功和整个密探组织的发展,我与完颜昌议和沟通渠道已然建立,我成为了大宋能最早清楚金人朝堂对宋策略变化的朝堂大臣。
朝堂的话语权来自于高宗的信任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两者兼而有之的我,慢慢的又在朝堂中枢站稳了脚跟。
此时,高宗任命赵鼎为左相,主持内政,统管百官;以张浚为右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专门处理军务,统辖众将。
我于绍兴元年向高宗建议的由左右二相分管朝务和军务的制度仍在执行。
赵鼎及张浚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被封左右二相后,合作还算默契,朝政和军务在他二人手上渐渐起色。特别是在和伪齐刘豫政权的军事对垒上,张浚是坚定的主战派。
张浚上任伊始,就于建康设立了都督府,奔走于各大军区之间,整顿军务,调拨粮草,制定战略,协调军防,在他的努力下,我大宋在与伪齐的对战中,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高宗绍兴五年六月,岳飞平定了南方杨么起义,至此,我大宋境内南方各地内乱基本平息,在江南的统治趋于稳固。内乱既停,对伪齐的战争又取得一系列胜利,张浚开始筹谋大规模的北伐。
高宗此时也摆出了力主北伐,收复失地的高昂态度,整个朝堂,惟有秘密操持议和的我知道,高宗做了两手准备——北伐若成,就用军事手段把伪齐所占疆域打回来,如若北伐不成,也可在攻齐的过程中对伪齐政权造成一定的伤害,让金人对伪齐政权失望,配合我与金人议和策略的顺利执行。
高宗,不愧一代阴谋之君。
张浚于绍兴六年二月招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四员大将于龟山商讨北伐之事,要求四人所领军队由南向北,从正面进攻,步步为营,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攻下伪齐。
在商议过程中韩世忠坚决支持北伐,刘光世认为应当固守,张俊言都督要战既战,要守就守,听命就是。惟有一直主战的岳飞此次却坚决不支持北伐,张浚问他原因,他却一言不发。让原本对他满怀希望的张浚恼怒不已,从此二人结下了梁子。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八月,高宗为配合北伐,在张浚请求下,决定移师前线建康,以振士气。伪齐境内我布下的探子将金国准备废刘豫与我大宋议和的言论传得沸沸扬扬,伪齐境内的军心民心越来越动荡不安。
同年十月,伪齐刘豫逼于无奈,为稳定军心,向金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在没有金人的支持下征兵三十万,分三路进攻我大宋两淮地区。
是时,刘豫之侄刘猊率领伪齐东路军进攻楚州,固守楚州的是我大宋名将韩世忠,在韩世忠面前,刘猊的部队不堪一击,兵败西退,准备与刘豫之子刘麟率领的中路军会合,集中优势兵力合击庐州。
哪曾想在西撤途中,于藕塘与张俊部将杨沂中遭遇,双方激战,杨沂中大败刘猊,杀敌无数,取得了著名的“藕塘大捷”。伪齐刘麟中路军与孔彦舟西路军,得知刘猊败讯后,狼狈退兵,伪齐三路攻宋的计划被彻底扼杀。
至此之后,伪齐刘豫再也没办法组织大规模的攻宋行动,在金人眼中,彻底失去了其攻宋桥头堡的战略地位。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三月,时任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面见高宗,与高宗作“良马对”时,才说出了当年为何不支持张浚正面攻齐和酝酿在他心中多时的战略构想。
如果这一匪夷所思,天马行空的战略构想不是出自岳飞这位百战百胜的军神之口,我想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痴人说梦,不懂军事之人作出的战略布局。
伪齐疆域图岳飞向高宗提出的战略构想是这样的:由他统领淮西之兵,领军十万,经由商州、虢州两地绕到伪齐疆域后方,以十万将士横截伪齐与金国边境,用重兵切断伪齐与金人间的联系,使伪齐成为瓮中之鳖。由他率军至北向南,由东至西向伪齐进攻,而韩世忠、张俊率军至两淮地区由南至北向伪齐进军,让伪齐腹背受敌,成为孤军,逼伪齐刘豫弃陕西、河南开封等地,退向河北。岳飞再分兵濬州、滑州,将刘豫赶出河北,收复失地。
这是一个自信到令人发指的战略!
按照岳飞提出的战略构想,整场战役由北向南的军事布局是这样的——金军、岳飞十万大军、伪齐军队、固守两淮的大宋军队。
在这样的布局下,虽然伪齐军队会腹背受敌,但同时,岳飞所率领的十万精兵北有金人,南有伪齐,同样也是腹背受敌。
当今世上,就算是把金国的将领都算进去,岳飞对战争局势的判断及统兵作战能力,应当也是无人能敌,举世无双的。
如若说这世上有谁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北抗金兵,南灭伪齐,除了岳飞,我再也想不到其他人了。
但粮草呢?常言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若大宋由南向北的粮道被断,岳飞十万大军就会成为一支断粮的孤军,莫说灭齐,一旦断粮,十万大军十日之内就会哗变——这是时任朝庭右相兼都督张浚在高宗面前给出的答案。他认为岳飞所提战略布局,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是想将刘光世的麾下五万大军收归帐下而已。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因多次避战,已在朝野引起物议。宰相张浚为敲打这些拥兵自重的将军们,已向高宗上奏,罢免刘光世,以儆效尤。
罢免刘光世已势在必行,此时岳飞提出这一布局,想接手刘光世五万大军。高宗举棋不定,得到张浚的答案后,更加左右为难,坐立不安,于绍兴七年三月,宣我入宫奏对。
“秦爱卿,岳飞所提布局和张浚的回复,你作何感想?”高宗忧心忡忡的望着我道。
“皇上,岳飞乃当世名将,如果说他没有考虑到十万大军粮草问题,会之是不信的。”我皱着眉头道。
“话虽如此,但张浚所上奏章,本官家也觉得颇有道理阿,如若粮道被断,那十万大军要吃什么?”高宗摇摇头说道。
我陷入了沉思,想起历朝历代的名将,一个名字犹如火花般闪进脑海之中,突然之间,心中对岳飞如何解决粮草之事豁然开朗。
我笑着拱手道:“皇上,臣明白了。当年汉武帝北击匈奴时,也有一名天才般的年轻将军,每次出征,军队只携带少数粮草,而且百战百胜,也许是天妒英才,这名将军很年轻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高宗一听,想了片刻,问道:“你说的可是霍去病?”
“皇上英明,正是大汉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冠军侯当年第一次带兵,就曾率800铁骑,深入草原几百里,斩杀匈奴兵几千余人。后来两次河西战争,他每次率军都只携带少数粮草,孤军突入匈奴草原,穿插迂回,长途奔袭,杀得匈奴兵胆战心惊,立功无数。当日汉武帝曾问他如此少的粮草如何维持军队补给,他回道,粮草怎会少呢,整个匈奴草原就是我的粮仓阿。汉武帝抚掌而笑。”我笑着说道。
“你的意思是,就算往北粮道被断,岳飞也可用伪齐境内的粮草辎重为己所用。保持军队补给。”高宗展开了皱着的眉头道。
“禀皇上,正是如此。臣想来想去,岳飞应该是想学霍去病,打的是伪齐粮草的主意。”
“正是艺高人胆大阿。只是,是否冒险了些?”高宗点头说道。
“皇上,依臣之见,以岳飞的作战能力,应该是做得到的。而且伪齐刘豫在陕西、河南一带残暴不仁,当地百姓对他怨恨不已,很多忠义之士纷纷组织义军,暗中对抗伪齐政权,这一部分义军力量应该也在岳飞考虑之内。”我说道。
“原来如此,这么说,秦爱卿,你是支持岳飞这一战略的了。”高宗抚着胡须问道。
我拱手道:“禀皇上,恰恰相反,臣并不支持岳飞这一战略。”
要反对一个人的观点前,先赞同他的部分观点,那你提出的意见会显得更加的具有大局观,更加的让人容易接受。
此为阳谋术之——先扬后抑法!
(未完待续)
历史人物自白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