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经年受益良多读书输出健身

有关阶层固化,未来或许比现在更可怕

2017-06-04  本文已影响4183人  甘球

有关“阶层固化”的讨论最近几年从未间断过,此前的“寒门难再出贵子”论调,强调如今通过读书已经很难再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了。最近因为《人民的名义》以及《欢乐颂2》的热播,“阶层固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阶层是否已经固化,向上的通道是否已经关闭,这个话题似乎没有定论。如果说通道已经关闭,那么党报所说的“王宝强”这样的特例又存在,依然还有很多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了自身命运。但是通过这一小部分人的案例,来论证通道依然宽敞,似乎又显得太过幼稚。

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尽管如此,有两点却是非常明显:一是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二是自下而上的通道越来越狭窄。

以当朝来说,最初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划分,然后无产阶级当家做主,基本上把资产阶级消灭了。历经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岁月,阶层的划分一直不太明显。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内部开始衍生出贫困阶层、小康阶层、中产阶层以及顶部的富裕阶层。

到了现代社会,贫困阶层还是贫困阶层,富裕阶层依然是富裕阶层,只不过夹在中间的庞大的小康阶层和中产阶层,又分裂出好几个不同的阶层。这些不同的群体,因为年收入的多寡,形成了不同的群体,甚至成就了一条鄙视链。

所以我们看到在成都,同样是中产阶级,相互之间为了一个学区房相互倾轧。一位自称年收入50万的高档小区业主撰文称:我女儿5岁,每周我都请国学老师来给她教礼仪,每个月花费1万2千元,你们半年工资都没有了。

可想而知,同样被称为“中产阶级”的其他收入较少的群体,听到这话之后的感受。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在很多学校,会说英语和有英文名字的小朋友,早已经不和那些没有英文名字的小朋友玩耍了。这种人为的阶层划分,正在很多地方上演。

在《人民的名义》和《欢乐颂》播出之后,专门有人撰写文章,将剧中人物分成九等。虽说是以认知为前提,但这种认知的背后,还是物质和权力的较量。它让很多人看着心惊胆战,再联系现实,于是一边拼命往上爬,一边又略感无力。

学区房的争夺,正说明自下而上的通道逐渐在变窄,或者说向下的通道正在不断扩大,大家随时面临着滑落到下一层的危险。无论是天价的学区房,还是成都中产之间的倾轧,都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至少保留住当前的阶层地位。

古代阶层之间的流动靠两种方式,盛世靠读书,乱世靠战争。重农抑商的时代,整个社会就只有当官的和百姓。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便是为了进入上一个阶层。那时候读书还很有用,甚至会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若实在不行,像陈胜吴广一样,大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于是阶层进入大流动。

现在这个时代,靠战争自然不可能,底层民众想要进入上层,便只有读书。而随着大学的扩招,光靠读书就想改变阶层的想法也在逐渐动摇,所以大家感叹“寒门难再出贵子”。

当然,人口的增长让很多事情变得不好判断。毕竟在古代,每朝每代中榜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而今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数量也非常庞大。只是人口的增长,每个阶层群体数量的增大,便让这种阶层固化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明显。

着眼于未来,阶层之间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流动性势必越来越小。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很多人才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让下一代赢在起跑线上。从这个层面来说,他们的选择可以理解。《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未来99%的人将成为“无用阶级”。而为了成为那有用的1%,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

那么,郝景芳笔下的折叠世界或许就离我们不遥远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