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贤易色

2020-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安素姐姐

   

今天读论语,读到《学而篇第一》中的第七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对于其中的贤贤易色四个字,我非常感兴趣。

    在文若愚主编的《论语全解》中,对于“贤贤”二字是这么解释的:前一个贤字作动词用,表示尊重,后一个贤字指贤人。贤贤本意为尊重贤者,此处引申为妻子。在杨朝明等其他学者的版本中都解释为,贤贤易色:看重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

    文若愚主编的《论语全解》中,是这么解释这段话的,  子夏说:"对待自己的妻子要看重她的品德而不是姿色;侍奉自己的父母,应当竭尽全力;服侍自己的君主,要有献出自己的勇气;与朋友交往,要做到诚实守信。对于这样的人,尽管他没有学习过什么,但我却觉得他什么都已经学过了。" 

    其他学者都是这么解释的:子夏说:"敬贤尚德,胜过喜好美色;敬奉父母,能够竭心尽力;敬事职责,能够做到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不辞所命;敬重朋友,与其交往能够信守承诺。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我也认为他学习过了。"

    在我看来,我还是赞同文若愚的解释。对待妻子,要看重她的品德而非相貌。

    因为周代已进入父权社会,所以在这一章中侧重讲的是对待妻子的关系。人类社会在男女婚配上,大概经历了由群婚、杂婚到对偶婚的演变。夫妻关系也由一妻多夫、一夫多妻过渡到了一夫一妻,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人们在寻求伴侣时如何选择呢?孔子在《论语》中没有多说,孔子的弟子子夏也只说了这一句,这就是"贤贤易色"。这里的贤贤易色,指的就是对待自己的妻子要看重她的品德而不是姿色了。也就是说,你挑媳妇的时候不要看相貌,不要看她是否长得像花瓶,而要看她的内在美,是不是像潍坊的心灵美萝卜,不重外表重内在。这才是择妻的标准。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我的公公。我的公公就是个非常聪明睿智的人。他在上中专时喜欢上了我的婆婆,毕业时就将她娶回了家。其实,但从外貌上看,婆婆是配不上公公的。公公是宽宽的双眼皮大眼睛,身高1.76米,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姿,典型的美男子;而婆婆是单眼皮小眼睛,且牙齿外突,身高不到1.6米,从外表上来说不如公公。很多年之后,我曾问过公公,当初为什么看上了婆婆?他老人家喝了一口酒抿着嘴笑了:你妈这个人吧,善良!能干!当时在学校里体格特别好,能跑能干,我就觉得她肯定是个特别贤惠、特别能吃苦、特别会持家的好媳妇!事实证明,公公的眼光是正确的!婆婆从诸城嫁到平度五十多年来,孝顺贤惠、任劳任怨地操持这个家,是整个老张家公认的好媳妇!

    这是男子择妻的标准,其实已包括女人择偶的标准在其中了。女人如何选择自己的终身配偶呢?标准应该从"孝"和"悌"中去找,即某个男人如果能够孝敬父母、能够亲爱兄弟,这个人就是完全可以托付终身的。假如他做不到这两点,对父母不能做到《孝经》上所说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对待兄弟不能做到《弟子规》上所说的"财物轻、言语忍",这样的男人对配偶也是不会有什么责任心可言的。

在婚姻中如何才能做到"贤贤易色"呢?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对婚姻的责任意识。婚姻不仅仅是"两情相悦",而更多的是责任与义务。两性的结合标志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而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稳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破碎是社会混乱的因素。丧失了婚姻的责任与义务,于是夫妻间便出现了不忠诚,对子女后代不能尽到教育责任,对父母长辈不能尽到赡养义务,等等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便由此而生。此类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一句话,回到"贤贤易色"上来,所有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孩子需要在和谐的家庭里成长,夫妇一伦不好,不利于培养下一代。单亲家庭多出"问题子女"。所以做人夫妇的一定要守好这一伦,承担起社会最小细胞的责任和义务。

(2020.6.1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