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语文教学每周阅读一本书

我思故我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笔记

2019-01-25  本文已影响8人  龙在天_47ab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2019-8

魏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一、思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我想,这是所有老师都关心的问题,也是老师们穷尽自己的职业生涯都在努力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魏勇用一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尽管他书中的文章从不同方面论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估计他不是有计划地写这本书,只是把平时写成的一些教育随笔整合起来,所以此书的思路和结构不是那么清晰流畅。我只好把他的思想作了一番梳理。我认为他分别从学生、课堂、教师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就是“思”,包括思考与思想。

二、学生的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魏勇说,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自己做学生时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说,他当学生时,不喜欢老师满堂灌,希望有机会提问,希望老师能够解答他的疑惑,希望能辩论一下,希望能够获得思想观念上的惊喜。(《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我想想也是这样,满堂灌的课堂确实乏味无聊,令人昏昏欲睡。自己当学生时也是不希望被动接受,而是能够主动思考;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好奇心,像参加智力游戏一样让自己的大脑得到锻炼,不断得到新问题新思想的刺激,就像进行一场新奇的精神历险一样,惊喜连连。一句话,就是希望课堂有思考存在。

我们经常说“不忘初心”,那么学习的初心是什么?我认为,学习的初心不是为了将来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也不是为了报答父母,不辜负师长的期待,而应该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

学习其实是一种本能。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学习,婴儿时期就开始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手去触摸,还想用嘴巴去尝尝所有东西的味道。我们做孩子的时候喜欢问各种问题。这一切行为都表明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其实是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够学会更多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因此,“思”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魏勇提到教育的本质,他说:“教育就是我们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进一步发展。所以,我认为教育先是要把孩子教聪明,而不是教傻。”(《学生为什么需要上学》)要把孩子教聪明,就要让他们的脑筋动起来,思考起来。

 

三、课堂的思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魏勇说:“好课的标准有哪些?我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好的课堂能够激发起学生好奇心,让学生精神放松,讲出最真实的想法,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兴趣、见解以及情怀。(《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模糊性是说课堂流程粗线条,不必精确都每一个细节。而且,“教师能够迅速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成思想的碰撞,达到认知的升华。”而魏勇所说的开放性,一是指师生都不固执己见,能以开放的态度随时准备接受合理的观点;二是多学科互相渗透与融合。有边界指的是课堂内容要讲究逻辑性,不能胡说八道。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总而言之,好的课堂始终有“思”存在,以学生的思考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思想闪光点调整上课流程,师生的思想在课堂碰撞,思想要兼容并蓄,思想要有广度,思考要严谨。“思”是好课的关键所在。

四、教师的思

无论是学生的对“思”的需求,还是课堂要有“思”的特点,其实最后都要靠老师的“思”去落实。老师的思考能力和思想素质决定了课堂的思考质量和思想水平,也决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和思想水平的提升。

老师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思考的能量呢?魏勇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的观点和做法,但分散在各篇文章里,我梳理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法。

 

1.备课阶段,老师要善于提出好问题。

魏勇说:“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什么是好问题?魏勇举例,在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可以有两种提问方法:

第一种问法: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种问法:鸦片战争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不断地割地赔款,国势渐弱,藩属国也相继失去,最后差一点被列强瓜分,同时大规模的内乱相继爆发,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悲剧的开始。第二种观点认为,正如马克思曾讲过的那样,在英国的武力面前,清王朝倒下了,成为了碎片,天朝永恒的迷信破碎了,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野蛮和密封被侵犯了,而开放则达成了。对古来的中国而言,开放是取得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哪里有开放,哪里就有发展和繁荣,凡事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都成为了发达的地方。外国的入侵,实际上是促使封闭狭隘的大清国对外开放的唯一方式。事实上,英国人的枪炮声,不是给中国敲响了丧钟,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集结号,所以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它不是悲剧的开始,而是走向光明的起点。你同意哪个观点?理由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估计学生没有什么兴趣回答,我也没太大兴趣。

第二个问题首先让我感觉很吃惊,因为以前的教科书都说鸦片战争是丧权辱国的开始,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都是不好的,没想到还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哪种观点更好呢?我估计学生和我一样都会很纠结,无法轻易做出明确的判断,于是必须深入地了解与思考。所以好的问题首先是具有挑战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人震撼,颠覆了我们原先的想法,给人惊喜。

此外,好的问题尽可能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的,具有延续性。

2.上课阶段,老师要做主持人、导游、搭桥者

现在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应更多地像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策划一次学习活动,把自己所掌控的学习资源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顺应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天性的方式高效率地学习。(《重新定义教师角色》)

老师不再是演员,课堂不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老师更像是导游,引领学生在知识智慧的海洋里遨游,告诉他们哪个地方可以发现什么值得去体验一下。(《学生为什么需要上学》)

老师还应该像个搭桥者,能够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学生的经验和书本的知识中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知识变活。(《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要做好主持人、导游、搭桥者,老师都离不开思考。选择哪些资源,如何激发兴趣,可以指引学生往哪个方向发展,如何搭建学生经验和书本知识间的桥梁,这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老师费尽思量。因此,老师课后要做大量的工作。

3.课后阶段,老师要阅读与写作。

好的课堂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要在每节课给学生带来惊喜,老师就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还要有强大的思考能力和较高的思想水平。因此,老师要注重阅读与写作。

老师要读理论和学术的经典著作。“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理论和学术方面的经典著作,不仅能会提高我们的见解和认识,更会让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我的阅读体验》)

老师要读位于学术前沿的文章和书籍。“教师要始终站在自己所属学科的学术最前沿,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中学教师,而是要把自己当做这个学科的一个学者。我们这个学科最新的成果是什么,要在第一时间去读、去了解。”(《好老师要关注学术前沿》)

老师还要读教育以外的书。魏勇是教历史的,但他也读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类别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提高了他的理解能力,而且对他的教学影响很大。他建议:“要干好教育这一行,绝对不能只在教育圈中混,绝对不能只读教育方面的书,恰恰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和教育圈外的人交往,尽可能多地读教育以外的书。”(《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文科老师应该读什么书》)但魏勇对小说有偏见,认为小说信息量少,说“小说基本等于白痴和矫情的代名词”(《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孤独的——读<月亮与六便士>》),对此我很不赞同。

老师还要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以前读过一些有关西方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也听人讲过西方教育的趣闻,但是,真正客观、全面地审视西方教育,则是在来北京后亲自去美国部分公立和私立学校转了一圈后才开始的。”(《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

老师要用写作来锻炼思考,捕捉和激发思想。“写作是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一闪而过的灵感,若没有及时地抓住,灵感就消失了;有的时候,有一些朦胧但却是很新颖的看法,由于我们没有及时地去拓展,让它清晰起来,这个有创建的想法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模糊,最后就不见了。”(《怎样培养写作兴趣》)

五、我思故我在

尽管在如今的教育制度中,老师们上课受到很多的限制,有很多的无奈,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的。正如魏勇所说,我们还有一厘米的自主权。“也许我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厘米的主权范围内做我们能做的事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把教育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任何教育改革都脱离不了中国教育的大环境,我们戴着镣铐跳舞,一时半会儿我们砸不碎这个镣铐,但是我们尽可能还是要有那么一点美感。”(《守住教育的一厘米主权》)

而且,外部的客观世界是不自由的,但我们的精神可以是自由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坚持独立自主的思考,坚持追求高层次的思想。

我思故我在!思考永无止境!

                                            2019-1-2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