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里的建模
2018-11-12 本文已影响28人
5a41eb2ceec6
在宏观中所说的建模是指通过方程构建正规的结构来反映不同经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不再是其是否是关于现实经济的合理描述,而是其能否解释经济中观察到的动态特征。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经济主体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强调宏观经济理论框架要与经济中众多消费者和厂商所隐含的行为保持一致,即我们所说的微观基础。这些微观基础对我们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进行了严格、正规的理论设定。其核心是基于Ramsey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我们通过数学模型来呈现宏观经济学对实际经济的解释,并受到度量、理论和验证的制约。度量是对事实的描述,但是并不能构成对现象的解释。此时需要构建理论。最后的验证是最难的,我们的理论基于抽象的假设建立,这些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此时我们必须要验证模型到底能否解释现实。
总体看,宏观经济模型的结构和解释物理系统中行为的模型结构类似。两者差别是经济中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决策,但在物理系统中,粒子在驱动系统的动态和相互作用间保持中性的规律。在经济中,这些粒子(经济主体)却有各种关于它们所属系统如何运行的理论,其决策会对系统动态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结构可通过以下方程组来定义:
Xt = Et[F(Xt+1,Zt,ut)]
- Xt:内生变量构成的向量
- Zt:外生变量构成的向量
- Et:预期算子
- ut:具有合适分布函数的随机冲击构成的向量
- F(*):经济理论
该方程组的解为一个概率分布序列。从Xt = Et[F(Xt+1,Zt,ut)]还可以看出内生变量在某个给定时期的值决定于其未来的预期值。
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描述和理解经济中的行为,具体说:
-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变量间复杂的关系
- 其引入了一个尺度,使我们能够以共同的可理解的术语来讨论经济
- 能够对政策分析和反事实实验进行模拟
- 只有通过理论模型,结构预测才成为可能
本文基于《动态宏观经济一般均衡模型入门》 Torres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