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价值
今年的春节因为武汉疫情的特殊局势,全国人民几乎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宅着。对于很多人来说,原来梦想的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应该是特别美好的,可是没几天各个媒体或微信群、朋友圈里就出现了一个关键词:无聊!
百度对无聊的解读如下:无聊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的心理体验。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不管每个人怎么理解无聊,大概对多数人来说“无聊”基本上是个贬义词,也就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无聊感。当多数人们的温饱无忧时,如果没有规律的事情填补空余的时间,难免进入无聊的状态。我们在群里看到人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打发时间,作游戏、钓鱼缸的鱼、逗猫猫狗狗、套圈儿抓现金、更有甚者清华学霸拉来家里的宠物猫,对着它讲课。。。亲朋好友也互相吐槽不能出门的时间难熬。
通常会感到无聊的人平时已经习惯了被安排时间,上班族需要规律上班,完成安排的工作;学童们每天按时上下学,做功课。突然进入没有规律的要做的事时,时间稍长就会进入无聊的状态中。尽管平时安排的满满的生活也会感到很累,也会抱怨生活不易,但没有事情做的时间同样是一种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还需要继续闭关,人们一定会慢慢开始新的生活安排方式。因为无聊感会演变得更加痛苦。
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和无聊感有关的实验观察,比如早期的感觉剥夺实验,把被试的主要感官刺激都消除掉,不给予刺激,也不让被试做事,只是躺着,所有的被试在高额奖金的鼓励下,也没有一个人坚持到72小时,且退出实验后均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难以恢复。也因此,这个实验再也无法重复,因为违反了伦理学。另外,也有实验把人关在密闭实验室,提供电击仪器,其他任何设施都没有。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的被试都会以或大或小的电流自己电击自己,以寻求刺激。宁愿被电击也不愿意忍受无聊的痛苦,可想而自无聊本身是多么痛苦的情绪体验。
然而,有的人是一点也不怕无聊的,他们具有深度思考能力,或是善于安排自己的自由时间,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目标,做事情也善于坚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耐得住寂寞,善于独处的人。如果意识到自己有了无聊的感觉,那其实是一个提示。告诉你现在空闲时间在无价值地流走,时间带来的价值不足以满足你的期待才会感到焦灼。所以思考一下自己想用时间换什么呢?即使不能工作和学习,能不能自己安排类似的事情来做?即使不能出门游玩,能不能通过其他方式娱乐?即使不能见到亲人朋友,能不能利用发达的媒体沟通建立链接?即使不能下馆子,能不能试着借此机会学学做菜?
无聊也有无聊的价值呢~在这个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病毒的时期,让我们好好利用没有被安排的时间,主动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流,让时间给与你想要的回报吧!
高校心理学教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职业生涯规划师
007-138-10475(No.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