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感悟|记笔记的误区
最近在学习如何做笔记,从小到大我们做了无数的笔记,可是要说会做笔记,真的很多人不敢应。我之所以会找回这个公众号,做成成长笔记是因为我在笔记这件事上的到了很多肯定和褒奖,也因此链接到很多优秀见闺蜜和真学霸。
说起笔记很多人都会本能的认为尽可能多的把信息记录完整就算好的笔记了,但其实关于笔记很可能这么多年我们都误会了。在看了很多笔记大咖的书后,我发现笔记可以很私人,也可以很专业;笔记其实有很多细分,会议纪要, 读书笔记,课堂笔记等等,记录笔记的过程是一种信息再加工,这个加工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原文,不要加入自己臆想的判断,实在要加入可以另起一个部分放到笔记最后作为自己的感悟;其次,要对信息有所筛选,而不是尽可能把每句话还原,如果只是单纯的还原直接录音生成文字或者复制原文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全神贯注的聆听记录,这点是很多人做笔记时候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另外,关于记笔记很多专业方面的书提到一个关键:学会思考。
应该没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不擅长思考吧?但是很残酷的一个现实是,很多人真的在慢慢丧失思考的能力,这跟我们现在信息爆炸以及碎片式的学习不无关系。很多人在生活中是不善思考的,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渠道越来越多,方式也越来越简单。从最初的书刊到互联网初期的博客,再到后来手机网络的微博,公众号,以及现在妥妥的流量之王——短视频。信息来的容易,传播速度极快,快到几乎没有留给人思考的时间,很多键盘侠,网络喷子,对热搜事件根本没有自己的判断, 简单的接收到信息后,轻易的选择一个自己支持的立场就各抒己见,甚至升级到大型网络骂战,但实则是完全没有自己任何的思考,都是被舆论带节奏操控情绪。
今天听书听到一篇文章《多维度思考》的拆解稿,里面分析了作者关于独立思考总结的6个方法,总的来说作者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要总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那样人只会变得狭隘;不要觉得好就一味接受,而不思考,和而不同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害怕被孤立的妥协只会让我们泯然众人,不要对自己的大脑太自信,需要学会给大脑减压,是人就会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