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知识分子如何存活?

《十三邀》中马东怒怼许知远,公知已死,可以休矣

2017-09-10  本文已影响32人  欧阳度2015

马东怼许知远——公知已死,好走不送

文\欧阳度 图\网络

1

我和七七在路边早餐店里聊天,他推荐我看一个视频,说是最近有个节目火了,是许知远与马东对谈的《十三邀》。

许知远这个人我是知道的,年少的时候应当还是读过他几本书,书的内容忘记了许多,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纪事》,也只模糊的有个概念。初时,感觉许知远真是个天才,旁征博引,比钱钟书还要厉害,怎么获得那么多知识的呢?后来听说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要引用20来个作家和名言,就不得不感叹他知识的渊博,让我好生羡慕。

《十三邀》算不上太好的,没有《晓说》那样的新鲜事,也没有《罗辑思维》那么多的故事。喜欢《十三邀》主要是要对自己的胃口,对了自己的胃口,就如同一个胖子看见美食一样,不停的伸出大拇指,夸赞是“天下第一才子的节目”。

《十三邀》我粗略的看过了两期,一期是许知远和罗振宇的对谈,一期就是最近许知远和马东。本想多了解一下的,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时间。视频中,许知远侃侃而谈,时而保持短暂的停顿。总让人有一种得道高人的错觉,芸芸众生在他的手指下都成了匍匐的姿势。

2

看他那胡子,西装,像泡面一样的头发,我时常在深思,他何那样的自信,坚持、坚信和肯定不疑的态度,底气到底从何而来?许知远总是给人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或者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太深,总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说到情怀,比起情怀商人罗永浩,许知远算是更有情怀。他的情怀是执拗于自己的世界,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大众,总不能释放。或者认为大众都是愚昧的,或者感叹,怎么突然就变成这样了。

跟罗振宇对谈,别说什么理想,钻牛角尖,我就是赚钱的。跟马东谈,更有点尴尬,马东说,我就是娱乐大众,也是来赚钱的。咳,咳,这样的对谈就显得不在一个频道上,一个是装着拯救天下苍生的“圣人”,一个就保持着清晰的头脑,我和天下苍生就是一伙的。前一秒还在感叹这个世界怎么这样了,马东说,我就是这普通大众中的一人。

对话是这样的,许问马: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时代?你一点儿都不会觉得不适应么?许的潜台词应当是,唉呀,这个时代多糟糕呀,你咋能忍受那么多愚昧的大众呢。马东并不入他的套,淡然一笑,“我没有那么自恋”。

这就引发了“是这个世界错了,还是公知错了”的讨论。在微博上,许知远仿佛更火了,名气也更大了一些,许多人都对他的自恋和自以为是感到不满。这得益于《奇葩说》强大的粉丝群体和影响力。对话罗振宇那一集,不是没有人不想怼他,而是罗的粉丝没有那么多,而且都是读书人,对公知迷信的思维还没有走出来。《奇葩说》的粉丝,反叛权威,有思辨力,白领阶层占多,许知远不被吊打,那才是怪事。

3

我们做营销的时候,常常会对客户群体进行划分,一个人的性别,年龄,学历,经历等等,所反映到他的喜好上都是不同的。我突然有一个绝妙的想法,若想看到一个所站在的高度,你只需要看他的眼界投射到哪一群人身上就可以了。

普通人的身上可能就是影响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但是作为有粉丝的名人则是不一样。许知远作为一个知名的读书人,他无疑是精英圈层,公知圈层的杰出代表,他影响的是知识分子,带有哲学思辩的。罗振宇接地气的多,可以影响到读书人,也就是喜欢读书的人那批人。马东的奇葩说获得反响,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输出,主要是得益于一线城市庞大的白领和市民。一个研究营销的人,如果客户根本在接受信息之外,那么无论如何也是没有办法的。

一个人为什么有思维局限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样的思维是怎么样来的。思维是根据一个人以往的经历、阅历和读过的书,再经过大脑加工而得到的。无论是多么好的高见或是偏见,都是由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而来。想要明白许知远的思维和逻辑,你百度查一下他的经历也就大致知道了。许的父亲是军人转业铁道部的官员,从小随父进京,北京大学毕业,然后留洋,欧美各国,四处飘荡,到处写文章。看他的作品也是很有意思,都是引用欧美哲学的句子,很少有中国人的话语。而各大国最流连忘返之处,看他描写最多的就是图书馆。这样很危险,我们可以粗略的可以想像中他思想的状态,就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从西方读了大量书的人,把名词和思想,贩卖到中国来。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崇洋”的厉害,从经济学到政治学,而物理、化学等实用科学就更不用说了。而此时,许知远提供了以西方视角参考中国的角度,所以在知识分子的圈层产生了轰动,据说,那时候,讨论许的一本著作能讨论长达半年。

4

若打个比方的话,孔子是两千多年前最大的公知。孔子因为接触了周王室的一些藏书,然后以当时候大家所能听得懂的语言说出来了,弟子们一边在纪录,然后大众就佩服的不得了,就成为人人行动的信条。

在形成公知的途经的过程中,有两大重要的工程,首先是这个思想要足够的深刻或先进,最好是大家看不懂为止,所以许公知也就经常在文章中夹入“名人名语”。二是要“翻译”出大家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就是描绘中国的一些散文和杂文是最好不过。

每一个公知的心理都有一个做万世师表的想法,许知远是在文章里全部加入了西方的名人和文化的观点,然后以知识分子的语言告诉了大家,通过读书人再往下一级的传递。

然而这个时代已经改变了。是的,时代已经改变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键盘侠,可以发出资讯,也可以选择资讯,再也不会一味的信任二道知识贩子了。

信息传播的层级架构被打破了,就是从上往下传递,放大声音的途径被打乱了。开始是搞定知识分子,就成了人人追捧的“王”,现在发现却是直接面对大众。就好比如,皇帝是要先传达声音给太监,太监再给高官,高官给小官,小官给民众。而现在,皇帝却是要写公众号,直接面对庸常的平民大众。你说公知对这个时代愤怒不愤怒呢?

5

从粉丝的层级上看,马东的奇葩说的粉丝和十三邀不是一个量级的,而普通人闹的最欢的,其实还不是奇葩说,而是快手上面的小视频。

许知远既然是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和偏激,经此一战,难道就不想改变自己吗?其实这个是比较困难的,不蚩是岩鹰断翅重生般的痛苦,而且抛弃了一切,也未必成功。

人生中若能跳到别人的阶层中来再次成功,会遇到两大障碍。一是路径依赖,在某一件事上成功了,就会将这个方法一直坚持下去;二是否定自己。重新开始,告诉自己以前的信念,以前的认知都是错的,这真是一件痛苦的事。许知远是通过读书,通过上大学,通过西方游学经历,通过写大量的文章,才获得了知识分子圈子的反响,才获得了如今的地位。如果告诉他,他所知的一切都是狭碍的,他的人生需要重新开始,他需要学习奇葩说那样的思维,怎么样都是办不到的吧。(PS:另外说一句题外话,宗教为什么很有力量,是因为让一个人否定从小就坚信不疑的东西,会动摇其生命的支撑,比想要自杀的心情会更难受。所以宗教能控制人的思想和生命)。

6

在最后,我想起古时候的两个小故事。曹刿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人,因为国家要战争了,曹刿主动请战。别人就问,你一个平民老百姓干啥凑热闹呢。曹刿就说: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现在公知也就陷入“肉食者鄙”的矛盾中。因为食肉,才给了他们这样的身份和地位。现在他们要了解下层,必须得不食肉,才有切身的体会。但是不能食肉,就不是肉食者了,就没有这样的身份和地位了。这真是一个悖论。

还有一个故事是在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在跟着一帮子学生讲学。他所传说的话都成了历史,并且纪录下来。这时候,城邦之间发生了战争,土兵奔突进城来,这位哲学家呢,却还在晒着太阳。士兵向他问话,他居然还说,对不起,请让一让,别挡着我晒太阳了。士兵咔嚓一声,把他的头颅割了下来。故事真假不论,但是这个士兵有错吗?只是他们的思维不同,执行的行动自然也不一样。

与其讨论“这个世界错了,还是公知错了”,不如讨论“为什么公知的世界离大众越来越远了?”。从另一方面是大众与高端知识分子的隔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光有表面上以财富、职业、权势为代表的阶层分级,而且有知识和文化上、审美情趣上的等级划分。就是普通人和精英越来越玩不下去,越来越沟通不下去了。从奇葩说到快手文化,无疑都在打精英的脸。

世界没有错,公知也没有错,只是这个世界变化了。公知已死,在平民时代,就再也不需要公知了。

(欧阳度:专注于研究营销与营销思想,做一个有格调的营销人。文案学习加微信:yqs8395。公众号:欧阳度201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