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要学习?
一丶读书是为了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你如何回答?
为了生存?为了混口饭吃?还是因为知识改变命运?那么知识何以改变命运,或者说改变命运的真的是知识吗?
你无法在周恩来的年纪像周恩来一样回答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伟大的命题。那对于普通人而言读书只是基于生存之上的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也可以说是唯一途径。
那么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也许在很小的时候我们从哪里听到过这句话,并一直把它当成学习的信念。但是,你是否停下来思考过这句话的含义,知识何以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基础是打破阶级,完成跨越。
然而,有些人出生就在高阶层,他们的命运好像与学习,与知识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从出生到死亡,他们的生命都有人安排。即使他们长大之后想要挣脱牢笼,摆脱父母的控制,去外面闯荡一番,成功的几率都比普通人要高很多,即使失败,他们也还有家这个坚强的后盾为他们保驾护航。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有会失败的压力。
但是,对于一个出生普通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又没有坚实的文化基础,自己也不上进,也不知道如何上进的人,想要改变命运,几乎是天方夜谭。
前几年,社会流行一种风气,一些演说家到处开讲座鼓励人创业,大概就说:“人生短暂,有很多无法预料的事,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会成功,只要你敢于尝试,勇于奋斗,即使失败也不大了从头再来。”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挺正能量的,鼓励人们上进。还拿出一堆现有的成功人士来举例。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你真的认为那些成功的人只是因为努力,敢于尝试,信了别人不信的,做了别人没做的就轻易的获得了成功吗?当然,对于那些家境丰厚的人来说,去尝试一下,失败了好像也无伤大雅,权当一次历练和教训,也不影响正常生活。但是对于一些普通人,特别是一些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普通人,听了这些鸡血的话,把家里所有积蓄拿出去,无脑的就去创了业,投了资。先不说赚不赚,亏得不多还算不错,如果一旦亏损百分之八十以上(包括一些贷款,负债创业的)。那么以后的日子就真的是人间地狱了。
然而这其中不缺乏知识经验非常丰富的创业精英,虽然他们也会经历失败,但是这群人能够在遭受挫折时迅速做出急救措施,并调整自身状态很快恢复元气,并开始计划一下战斗。
这群人要么已经具备非常专业的学识,知识经验技能都超过大部分同龄人,要么就是前期的磨刀的技巧已经掌握得炉火纯青,这就是学习如何学习的关键。
二丶学会“学以致用”
虽然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但是“磨刀”的功夫也不是一两天能练成的。其实简单来说学习就是输入—转换(吸收)—输出的过程。前两步还比较好实现,但是最后一步恰是大部分人的痛点。上了十几二十年的学,问自己学到了什么,嗯,都能说出来学了什么,但是为什么毕业之后就渐渐的将在学校里学的东西遗忘了呢。因为没有应用起来,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学到的东西怎么不用呢。不会用?不想用?还是懒得用?可能都有吧。这就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好像离开了考卷,学到的知识都失去了作用。
老师只负责把理论知识教给你,教你如何把知识用于考试,可是很少有老师会教你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创造。就像你花钱买了“渔”,却没有它的使用说明书。
如果没有使用说明书,你更应该积极的寻找,并且付诸行动把知识“用”起来。当产生了兴趣,并将兴趣像雪球一样滚起来之后,最后你的兴趣就成了你的“车”,甚至“飞机”会带你遨游蓝天,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习惯上。
三丶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很多学霸已经把学习熟练的变成了一门可以使用的技能,因为他们找了其中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一般学霸的学习行径,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前认真复习=必定会考取一个好成绩。考了好成绩等于可以向同学炫耀,可以得到老师父母以及亲友们的夸赞,以此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反之亦然。
没有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懂的不问,作业不会做基本靠抄交敷衍了事,考试前不复习,你想考出好成绩?做梦都梦不到。在老师眼中你就是拉底平均分的吊车尾,在父母心中根据你的成绩已经为你规划了以后的打工路线,在亲友眼中你各方面的综合条件来看其实也不是很差,但是也说不上哪里有什么过人之处。
然后成绩出来时,对好成绩的学生不屑一顾,觉得自己就是没有好好学,只要自己好好学也能考出好成绩,这是大多数学渣在被炫耀时的心理,跟一般身边炫耀金钱物质的人一样,心理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确实,有钱,成绩好,真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这些对于一个曾经就拥有过的人来说真的挺不屑的,这个时候普遍会有一种“你现在炫耀的是我已经玩腻的东西”。
但是其实想想当初自己炫耀时的心理状态就能想象出他们现在的心理了。那为什么创业容易守业难,曾经拥有过的东西不能一直拥有下去,学习究竟是为了考出好成绩炫耀,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为了以后好好的生活,然后坐等死亡吗?
柏拉图说我们人在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存在于一个“理念”世界,他认为灵魂在未转世进入肉体以前,生活在这个理念世界中,具有理念的知识;进入肉体时,由于肉体的玷污,忘记了这种知识,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刺激,才能唤起不朽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有些玄乎,不过我感觉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有些共同之处。所以我相信每一个现代社会生理心理功能正常的人都一定能通过某种方式刺激,或者说是根据某一个模型直接套用实现飞跃。
而现在我正在尝试去寻找这样的一个模型,它有可能是一种原型,也有可能是一种代码,也许还可能是一种空白的框架,需要不同的人根据自身不同的认知结构自行填充修补和完善。
四丶体味和领悟
所以,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学习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我认为是体味和领悟。
终其一生,我们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那么我们要去体味什么,体味就是体验的回味,我们在体验一件事物的同时就是在感受,用自己的五官去感受这个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然而体验不等于经验。经验是从过去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的方法和改善的结果,是不断发展的手段。人的经验是他的社会的阅历,一种是纯经历性的,说明某个人经历的某件事,并且具备了相关的常识和知识,另一种则是不但有过这个经验,而且在这种经历中见出生命的意义丶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诗意,那么经验就成了一种体验了。
引用伽达默尔的一段话:“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了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这段话有几层含义:
1.体验首先是被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没有经历也就没有体验,直接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所以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绝对意义的感同身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大致相似,也会在某一细微之处存在差异。
2.体验是经历后“继续存在意义”的部分,经历中有一些部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因为曾经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像似一颗导弹突然跌落在自己面前爆炸了让人身体和精神痛苦不已,也或是生活中失恋的那一部分让人心如死灰,这就是体验。
而这个体味呀,正是对这种体验的回味,比如有时夜深人静又想起了往日的荣光和昔日的美好,又回忆起来跟初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又想起了当年挥金如土的辉煌时刻,又开始了忆往昔模式,每一次的回忆都代表着记忆再一次被加深,以后也就越来越难忘了。
既然我们可以做到对某一件事记忆那么深刻,为什么学习就不行,为什么没有把学习当作体味的一部分,比如,半夜无心睡眠,坐起感慨“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比如周末想休息睡个懒觉,只怪窗外蝉雀扰了清梦,合眼反侧再难眠。早起晨跑看日出,又想到“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思绪万千,归于沉浮。短短的几个字,几句话把某时某刻的感受和体验,完完整整,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了。这就是对生活的体味啊。难道这不等于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吗?好生活哪里是物质金钱欲望能够概括的,绝对不能把虚浮的功利目标当成毕生的追求,那样得到的结果必然是痛不欲生,万事俱焚。
罗素用数学勾勒出了哲学地图,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计算了宇宙中质量和能量之间的当量关系,特斯拉的交流电成为大众广泛使用的能源开流,以及人民币面板的毛爷爷的《矛盾论》直接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对于每一位为人类社会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才是真的将人生中的体味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天才只是客观存在的,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和后天的培养成就的,他们能做到的,我们普通人未必不能做到,就像上面说的某位同学的心理状态:只要我好好学习,我也能考个好成绩,有什么了不起的,哼!
关于学习的本质,另一个重要的要素:领悟。
领悟是对大自然的反馈,这星星点点的浮华世界如何建立的,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未来的归宿走向何方,永远处于一个探索的状态,对未知的敬畏,宇宙的奥秘,生死的轮回,历史的更新迭代,自然中究竟隐藏了些什么。
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不光是人,以及自然中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不同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在感知着这个世界,而对于同一事物,每一种生物所感受的感觉又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五官在感知这个世界,探索未知,在人类记忆中形成以往没有的新的状态就是领悟的状态。
然而思维对人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顾名思义,思维就是思考世界的方式。从生物起源的角度来看,大概率还是环境决定思维,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应该可以推论出谁占主导因素。是生物适应环境,在环境中建立起思维,再通过思维对环境做出改善。同样,动物也有思维,自身生物功能的差异也决定着它们的生存方式,比如,人类进化出了语言就意味着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的效率大大增加,登上食物链顶端那是历史发展必然的进程。其他生物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被自身其他的生物功能限制了,慢慢的也就被大自然淘汰了。也正是有了语言,人们的思维才可以更好的完善,适应自然才有更好的能动性,学习效率也就大幅度的提升了。
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学习作名词,也作动词。作名词时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动词时则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相辅相成。”学习可以是在书本中遨游,也可以是践行在世间的道路上,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洞察和探索未知的想法,感知真理的冲动,无论是理性的求知欲还是感性的好奇心,要想有所领悟,必先以其行为铺路。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通过经验而产生的行为为以后的顿悟做好前提准备。
好比有时在看一本书时,由于自身认知结构的局限看不太懂书里的内容讲的是什么,但如果你把那句话,那段理论概念记下来,并时时刻刻去思索去琢磨着,也许在今后实践中的某一时刻发生了某一件特殊的事件突然刺激了你对此事物现象的反应,瞬间领悟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概念,只要在那一瞬间完成领悟,那潜意识就算植入成功了,这辈子就别想忘了,除非大脑功能受损,看过《盗梦空间》的朋友都知道潜意识植入的威力,别以为那只是电影,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同样无异。
见过光的人,哪里还会忍受得了黑暗。就像几岁的孩子见过喜欢的玩具就一直嚷嚷着要要,就像赌徒体验过赢钱的快感哪里会轻易戒赌,就像你用心喜欢过一个人哪里会轻易放得下。潜意识就像一颗种子会在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直到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向世界绽放绚丽的光彩。它可以是一个梦想,可以是一种信念,也可以是一种欲望。或好或坏,无可争辩。如果把学习变成一颗潜意识种子,一个人的一生还能被轻易言定吗?
五丶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命运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命”像一个大齿轮,那么推动这个大齿轮转动的是无数个组成它的小齿轮,相当于人生中无数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点点被经历后组成了现在的我们,我们得到了些什么,我们又失去些什么,可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带来过什么。而每个小齿轮转动的方向,速度,以及每个小零件自身的大小质量则取决于“运”。
如果再把这些小零件细化一下基本上约等于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天生基因,宗教信仰,思想程度等等。这些因素的不同组成了每个不同的人,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命运”。
你只能决定你能决定的事。什么是你不能决定的事或者是你有心也无力去改变的事。综合来看,只有一条:别人的思想。包括你的原生家庭,你身边父母,朋友,遇到过的人,你永远别妄想你能改变他们。你的行为态度或多或少能对他人产生一些影响和引导,但最终决定这个人的思想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如果你不能改变他的环境,就不要想妄想改变他人的思想。同样,你想改变自己,也必须是先改变自己身处的环境。只要改变了环境,接下来才是慢慢塑造自己的思想。当然,如果环境改善了,自己不主动去改变,也没有人能改变谁。
如何改变现状?现状就是现在生活的状态以及根据这种状态都能一眼望穿的未来,未来无可期多半是因为目前这操蛋的生活让人精神崩溃。用《何以为家》里那个小男孩的话来说就是“这生活烂得像一坨shit”。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阴影,有的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教育背景的差异让人一边悔恨一边无力应对生活。天生基因的好坏差别让人产生自卑心理和羞耻感。这些你我都无法改变,最终都变成了内心的恐惧。但是,信仰和思想,你我有得选。
一个人一生中如果遭遇过某件事,这件事的性质不论好坏,能让一个的思想发生转变,是否算作已经推动了命运的齿轮。接下来就看时间把他向着哪个方向去发展。只要还在发展中,就还没有形成定势。最终的结局谁都无法预料,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准备好从容的去面对可能形成的各种可能。
但是也有的人一生都风平浪静,没有发生太多的波折起伏,他的命运齿轮好像一直都在作匀速直线运动。那。。呃,那你还不快感谢上天对你的仁慈。还有做好居安思危的准备吧,抗打击能力太弱的话,万一哪天遇到一件事直接把你的精神摧毁了可就是一件悲剧了。
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当然,可以!不过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以“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态度去学习知识,那最后发现真相的他未必真的能改变命运。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知识改变的不是命运,而改变的是面对命运的态度。如果看待命运的视角改变了,那命运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就主动发生了转变。
知识并不能作为改变命运的主导因素,而只能是客观相对因素,但也是必要条件。比如,舒伯特在饥饿的驱使下,以一首儿歌为外部诱因写下《摇篮曲》,没有饥饿感,舒伯特自然不会走进饭店,就没有被饥饿感所支配并用谱曲换钱吃饭的动机,即使见到儿歌也不会为之谱曲。
饥饿感是外在机缘,外在机缘也是外部诱因,表层动因。它是将无意识转化为潜动机的契机或刺激物,一般由微不足道的事物,事件所充当。在它的作用下,艺术家的直觉丶表象丶情感和创造性突然被唤醒。
就是说饥饿感是舒伯特创作的外在契机,那么在此之前他必须掌握关于创造谱曲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谱曲改善命运吧。
所以,欲改变命运,知识技能是必备因素。好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后,事欲善其攻,必先顺其势。
如果把“器”看作知识和技能,“势”看作外在契机。那唯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真的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了。
结言:
1.人为什么要学习?
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人生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2.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3.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体味人生,领悟自然。
4.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能,但改变更多的是审视命运的态度。
5.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这个问题以后慢慢来谈,先确立自己的信念和梦想,金钱物质欲望可以有,但不要仅仅局限。家庭,背景,基因,我们没得选,梦想和信念我们可以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