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不守时?别闹了!
文 | 慕言
都说学习的顶级境界是玩,在兴趣中培养学习,在玩乐中浸泡成长。
作为时间管理的“现象级”玩家,看到央视因为『开学第一课』秒变『广告第一课』被炮轰“不守时”,连带教育部也被全民吐槽拉下神坛,明显我是坐不住的,更何况还牵扯到与“时间”有关的话题。
所以,按捺不住也来蹭蹭热度,谈谈我在『时间』纬度如何看待这一季『开学第一课』。
不守时?别闹了,央视深谙“时间就是金钱”之道
从2008年开始,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都会推出『开学第一课』,至今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被奉为春晚级待遇,早在8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就下达了关于组织中小学生上好2018年『开学第一课』的通知要求,三令五申、逐级摊派,演变为不但要观看,还要上传观看照片,并且提交感悟作业。
这波操作我也是很服的。由于9月1日恰逢周末,家长们不到20:00就开始监督孩子蹲坐电视机前,不料左等右盼,等来的却是广告一播,又一播,本该播出的节目愣是迟迟不开始。不少家长首先坐不住了,纷纷发出质疑。
“小孩子早早地就坐在电视机前了。”
“从19:55等到20:13,期间孩子数次激动地说开始了!开始了!”
“孩子还问我是不是时间搞错了?”
事后,我专门查询了央视节目官网『开学第一课』节目单,播出时段一栏显示“20:12——21:59”。显然,按照这个时间点,比家长和学生接到的通知已经晚了12分钟。
关于『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问题,往年也曾遭遇到家长“吐槽”。2017年,根据通知,原定9月4日20:00播出的节目,调整为9月1日21:00播出。当时就有家长表示,由于时间较晚,节目播出时孩子已经睡觉了,最后只能通过重播功能完成作业任务。
但对于央视来说,宁可顶着被全民“吐槽”的风险,也要坚持播完广告,这种深谙“时间就是金钱”的做法,确实勇气可嘉!
不过这把神操作,却让一直以来“高大上”的央视被瞬间粉转黑,更有不少观众表示,央视居然为了钱,做了一把敢虎口夺食的“真小人”!
激化矛盾的第一个导火线,恰恰是这被苦苦等来的『广告第一课』,“时间”被裹挟,自然情绪要去讨个说法。
电视媒体现状,用时间换生存
据英国广播受众研究委员会(Broadcasters' Audience Research Board,BARB)发布数据显示,英国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自2010年以来下降了22%。35至54岁成年人观看直播电视的时间下降了11%。
众所周知,收视率是一个电视台命脉,意味着更高的广告收入,意味着品牌价值。今年6月崔永元一剂猛料将“收视率造假”刷到行业新高度,有评论称,“收视率造假”确实已经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一大桎梏。
而随着收视造假越来越猖狂,一些广告商也越来越理性。
据6月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2017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电视广告收入为968.34亿元,比2016年(1004.87亿元)减少36.53亿元,同比下降3.64%。
加之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迅猛,一不小心就革了传统媒体的命。更为重要的是,电视平台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低收视率时代。在这种趋势下,电视平台生存现状虽未受到致命影响,但仍亟需根据市场与政策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选择。
截止到目前,有研究者称,电视台的内容制作者与管理者至少达成了共识: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内容逻辑、商业逻辑要服从导向逻辑。
简而言之,电视平台也在不得不为时代转型做打算。
正如“央视娱乐制片人” 王科雅所说:“你们知不知道导演们为了要用这些自己看着也很反感的小鲜肉,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多少次去说服领导”、“为了让孩子好好的看节目,稍微迎合他们的喜好”……
虽然观众一度炮轰王科雅,但从她的这些只言片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组人员为了积极适应新媒体,为办好这每年一期节目可谓良苦用心!
他们是顶着“演砸了”的压力现身说法,对全国的孩子和家长们进行全民“审丑”教育!这无疑比全民“讲真话大冒险”更危险!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央视为什么顶着被全民吐槽,也坚持用“时间”换“生存”了。
孩子们的时间,到底被拿去换了什么?
『开学第一课』导演的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审丑”教育:不守时、拜金、力挺校外培训机构、“污点明星”成龙出境、“娘炮”泛滥…… “画风”突变,俨然变成一堂广告营销课。
近年来,国内从高校到幼儿园,甚至胎教,都有无孔不入的商业资本盯梢。这既不是孩子和家长愿意看到的,也违背了教育部门的初衷。
对央视言简意赅的致歉声明,观众显然不买账。大家一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除了这期节目,深层的需求反映出的,无外乎是更重要的东西,教育现状和教育本质。
由于我们普遍存在的担心和焦虑,由于我们视分数为王为寇的教育手段,导致我们除了时时刻刻盯紧孩子的学习表现,对分数锱铢必较,还马不停蹄地拿时间塞满孩子的课外日程表。
奥数、英语、乐器、绘画、舞蹈、国学、编程、思维训练、情商、演讲、主持训练营……每个孩子背后站着一个家庭,奔波于所谓“清单式”的人生训练之路。中国的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德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在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都是半日制,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要到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没中国高……
可值得深思的是,在这种种现状下,为什么只有8200万的德国人,却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
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人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不过,德国人也不会对孩子实施过渡保护,而是从小摔摔打打,让孩子们自己去“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相比我们的教育体系父母与老师承担着监工工作,用时间的堆砌,换回的孩子像被从生产线中生产出来的套娃工具,仿佛这样,就已经拥有了未来的成功。
可孩子不是机器,人生,也不是生产线!
最后,送上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的一段话: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