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韩寒新片《乘风破浪》竟然超出我的预期,笑料与笑果都远超同期上映的《西游伏妖篇》,遗憾的是少了很多像《后会有期》里的金句,例如: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过不好这一生,不是道理听得不够多,只是”知道”和”做到"之间,还缺少若干个环节。
1,
认识一个A君,他是个下载收藏狂魔,每天最大的乐趣和时间都花在刷微博、豆瓣、知乎等碎片化知识型网站上,有人问他你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为什么不多看看书呢,他竟说自己在手机上看的都是有用的东西,还给我展示他的收藏量:“快看,马上就要突破10000啦,我网盘里分门别类的存书都有十几G。”
我于是问他:“这些收藏的内容,你平常反复看吗?”
他答复到:“每次看到好东西,就直接收藏了,看不过来,只会捡重要的看。”
我又接着问:“那你收藏的意义在哪里?”
他快速反回到:“难道你不觉得,这很有成就感吗?每次看到那种醍醐灌顶的文章就很有启发。”
我再问:“那除了收藏的成就感,你获得了什么认知和结果上的改变么?看完哪些启发性文章后,你做了什么?”
他说:“好像改变还是有一些的,不过感觉不是非常明显,虽然很有启发,但总感觉不太好应用。”
我解释到:“那你这是属于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也就是说你继续这样’努力’的收藏和看碎片化知识,并不能把这些转化为有效的技能并精通,这是非常低效率的学习方式,不够系统。"
A君:“好像是这样哟,我想静静。"
2,
还认识一个B君,是个学习狂,由于受到"斜杠青年”概念的影响,发觉自己能力太弱,担心哪一天被炒鱿鱼,就没饭吃了,正所谓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于是在这股”知识焦虑”的大潮中,开始投入到微课学习中。
她只要一看到什么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就想每个类型的课程都积极的参加,一口气报了10多门课,有免费,也有参加99元,199元的短期课程。
主题有写作、摄影、整理、思维导图、时间管理、英语、手绘等等一大堆。
朋友圈经常看到她,转发报名参加某某微课的信息。
她发现每个课程都很好,都可以解决她某个问题,于是就快速报名了,可真正开始学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时间精力又实在有限,根本学不过来,很多课程付费后一直躺在APP或微信里,每次打开发现自己买了很久都没学的课程,就会莫名产生更大的焦虑感。为什么我也有这种体验?
我问她"为什么不踏下心来钻研一门呢,术业有专攻啊。每个人精力有限,应该把精力专注于感兴趣或擅长的方向"。
他说"我都想学啊,学会了就什么都懂,可以被重用啊"。
我反问到”你真的掌握了什么技能么?”。
人生就像攀登一样,有人直奔山顶努力,最后看到了独特风景,有些人这看看那转转,在半山腰就停了。
3,
还有一个C君,每天空闲,临睡前都有刷公众号的习惯,最喜欢分享情感鸡汤类的文章到朋友圈。
有次,我问她”这些文章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有呀,有些文章看完后,会让我看到自身上的不足,激励我好好重新开始。"
"那激励完后,你做了什么?”
“有看一些书,更多的还是不断的看这些文章,因为每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都能给我带来希望。”
“那希望之后,你觉得应该做什么,可以改变你的现在或问题呢?”
“这个暂时还没有,慢慢来吧,可能还没碰到让我完全悟透的道理吧。"
稍微有些独立判断的人,都知道鸡汤是有问题的,但却又是大众刚需,鸡汤道理只能起到一个”安慰剂”作用,所以要想过好这一生,还是得靠实力。
4,
1)大道理如果是未经过处理、消化、执行,那它只是一堆数据与信息,而不能转换为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一直把时间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认知数量”,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人的心理总是习惯性的不断获取新信息,却不用于实践,并认为学习新知识比使用已有的旧知识更有意思。
但实际上,间隔性的重复学习与练习已有的重要经典知识,会比你不断阅读新知识带来的价值要大得多。
李小龙说:我不害怕会一万种腿法的人,但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了一万次的人。
所以,重点不是你看多少书,知道多少道理,而是应该掌握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大家都应该听过28法则,几乎在任何领域都适用,在知识领域也一样,20%的知识要比80%的有价值,我们应该花大部分的时间,学习这小部分的关键内容上。
2)多元思维模型
知道单一某个道理(思维模式),或几个道理(思维模式),会对你的认知有提升,但却不一定能解决你某个具体问题,或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举例,我无意中看到《从为什么开始》这本书,从此掌握了,万事先问”为什么”的思维模式,对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提高,但还是会在实际的解决事情上,会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直到看到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里,提到的一系列”临界知识”并综合运用的概念,才发现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还欠缺一些关键环节,或某些思维模型。比如我就缺乏”系统思考”这样的思维模型。
比如,我要从A到B,需要走路+倒2趟车+地铁换乘,大约要50分钟,而我经过系统思考,权衡考虑用滴滴打车,虽然会贵一些,但只要20分钟,节约了我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而我就存在这样的思维漏洞,只使用了已掌握的有限思维模型,就会出现有些问题不能完整的解决。
而如果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有某些模型是没有解决的,就需要其他的思维模型,作为替代或补充。
股神巴菲特的导师,查理芒格曾说过,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了解不同学科领域里的核心思维模型,比如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模型(规律),可以综合培养出“多元思维”模式,每个领域中那最重要最基础的1,2个概念,就足以支持解释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可以帮你获得解决所有问题的通用能力,这是一种“普世的智慧”。
3)《知道做到》这本书里提到,要从知道并真正能做到,中间还欠缺一个环节。
很多人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往往只看基础的概念,缺少跟进与重复练习。
跟进重复与”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理论里的”精深练习”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从生理学成面,能让人真真知道并做到,并形成习惯,是因为一个叫做”髓鞘质”的物质。
”髓鞘质”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人通过训练不断获得髓鞘质,则能有效提升技能回路的带宽和精准度。
大家可以把”髓鞘质”理解为是高速公路,你练习的足够多足够好,这个高速公路就越顺畅。
你知道一个”道理",只是属于”信息”,做不到,是因为还没有把信息与信息,知识与知识之间链接起来,而链接技能的高速公路没修建好,你只能走羊肠小道,自然速度和反应都会很慢,也就是不擅长这件事。就像你刚学会开车不熟练,反应会较慢,而开过几年车的老司机,所有的开车动作都是本能反应,而不用过度思考。
5,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你总想着,我要学得足够多,看的书足够多,集气憋大招够了,再出击,而你憋得再久可能也就是个屁。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听道理,却不学习具体方法。道理对应一个事物的”为什么/WHY”,具体方法对应”如何做/HOW”,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物,只了解根源,不学具体操作步骤,那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你总期望多知道一些武林秘籍,葵花宝典,而你连走捷径都不愿意付出代价。想减肥的胖子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吃多了,是要还的”。都知道要成功,无非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但你总觉得运动太累,坚持不下,减肥药这个捷径,你又怕有副作用,最后你都是浅尝辄止,胖胖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