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苟且,诗一样的现实

2017-05-29  本文已影响200人  德敏

5月23日,“为你读诗”公众号推送海桑的作品《我是个两岁的大女孩》的片段。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刘小兮的刺绣作品(淘宝:7864559)

朗诵者阿桑读后,直接泪崩。

不知道,阿桑是不是读诗时,看见自己对两岁多女儿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宝贝,而又给宝贝,光辉灿烂的自由。

看到另一位读者的听后感: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都由简单到复杂,没那么文艺。八岁前可以简单爱,随着年龄增长,肯定背负越多。不然,你的爱就只是挂在嘴上的爱,不是吗?至少,得准备好钱吧?我同意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但,家庭,责任,绝不是简单的风花雪月。哎,说起来都是泪。我对宝贝很简单,爱她,让她自由快乐地成长。这个可以写成诗。但,背后,为了这个,难道不是各种问题难题得一一解决吗?这就是生活的苟且。

现实的苟且,还是诗一样的现实?

每一个成人每天都在用双脚回答着这道选择题。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有段话: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受到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要么给予爱,要么索取爱。可,现实,不是简单的选择题,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就像河水都带着河床的味道。维吉尼亚.萨提亚一直传递这样的信息: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人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

我们和现实的苟且的每一次较量,不管是征服,还是臣服,都会沉淀下来,慢慢发酵,蒸馏出自斟自饮的心酒,是苦涩,还是醇香?自己定。即使眼下的酒苦一些,也不怕,因为我们是转变中的人,活出高自尊,生活怎么样,自己放调料。

我们看看这个被现实苟且的人:出生时缺氧而造成脑瘫,六岁才学会走路,长大,行动不便,口齿不清。19岁,被母亲指婚给大自己12岁的男人。两人只要在一个房间,必定吵架。

2009年,她开始写诗。

2010年,荆门天桥,她学着乞丐拿个碗,想乞讨,没成,因为“我就是跪不下去。”

2014年,《诗刊》发表她的诗作。

2015年,母亲病逝。年底,她离婚。

2017年5月25日“为你读诗”,推出她的诗《爱》。

“时光有序

而生活总是把好的一面给人看

另外一面

是要爱的”

她就是诗人余秀华,既是在泥里生活,也可以在云里写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