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教学写作

未来已来——对模块六的思考

2020-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谢娟福州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很长一段时间代表了老师。推行使用PPT进行教学,信息化就算开始逐步渗透到学校的教学中了。因为学校的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如果只是用过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现在的孩子进行教育,那么我们是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的人。所以一路走来,PPT、投影、希沃、麻吉星,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更新,并且新的技术进入课堂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科技的日新月异对课堂造成的冲击真的很大。面对信息化课堂,不知从何入手,我觉得每个人应该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首先从课堂上开始普遍使用入手,一点点尝试将教学经验的模式化,是解决信息化教学困境的最佳良方。我们可以摸索着,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形成为一种自己习惯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课堂当中去思考这种模式组合的合理性,以及每一个环节应该使用何种信息技术,如何使用它们。我们就能够从教学的本位出发,让信息的技术只是成为我们一个有力的支持系统,而不是仅仅是因为学校要求使用。

    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的课前预习都有一个环节,请学生去读课文,这个预习的标准是模糊的,读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呢,是我指定数量上的读三遍,还是模糊定义上的读通顺。而且这个环节在课堂上是难以检测的,因为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去倾听每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所以课堂上可以更多的看到老师的抽查行为,开火车读,随机抽查(老师心目中的学习弱的孩子),任意读指定段落等方式。

      这个学期,我将课前的这个预习要求提高为读流利。前几次课文我采用同桌互相听读,交换麻吉星设备反馈听读的结果。前两次孩子们都非常的认真负责,但是次数多了,就有家长反馈,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会互相包庇,使得反馈的数据不够准确,而且每个孩子对于流利也有自己不同的标准。于是最近这几篇课文,我又将这个模式进行升级—新增抽人接龙。课堂的这种检测方法花费时间其实不比之前的传统课堂多多少,但是点面结合,这些数据更加真实而全面的展现大部分孩子预习情况。

        和同事开玩笑说,我膨胀到去翻看云谷2021的招聘。在招聘要求中,我看到其中特别强调了需要教师能恰当使用科技等手段辅助教学,探索教育与科技的融合。我想未来已来,不仅仅是教育信息化2.0,将来还会有3.0,4.0,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