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呼喚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0223/211f68b0772a2c2f.jpg)
去年冬季,我在写《年年岁岁》的结朿语时,面对时代在前进,社会上出现人心浮躁,道德缺失乃至伦丧的现象,重温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文献和唱了多半世纪的国歌,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做为这篇文章结朿语的主题思想~心灵的呼喚。
应该看到,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房地产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人性危机。试问,“一个敢卖给自己同胞有毒食品的群体,一个不惜以残害自己同胞来追逐金钱的人们,底线在哪里?什么事不敢做?你难道不觉得这很可怕吗?”中国人需要找回我们祖先身上曾有的民族精神:自信、诚信、勇武、博学、彬彬有礼、有爱、敢担当……许多人都认为,必须遵循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若想人性的回归,必须宏扬国学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0223/5cae191408265047.jpg)
不仅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更重要的是法冶要跟进,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提醒人们认识当前对国民特别对下一代政治思想教育的紧迫性、严峻性;不仅要纳入日程,而且要警钟长鸣。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0223/75d3cd711d46475d.jpg)
《论语》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论语》是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部教人“做人”的范本。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慎言敏行”、“贫而无谗,富而无骄”的教诲,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读懂《论语》会做人,以“做人”为主线,
《论语》集中阐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生命观、伦理观、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等5个方面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注重对原始儒家贵生慎终的生命智慧、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以和为贵的社会理想、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孔颜乐处的幸福秘诀等本真意义之分析,注重原始儒家思想与其繁衍流变之区别,力求在原始儒家的生存智慧中寻找与现代人生问题之契合,力求彰显原始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并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以“在扬弃中传承民族性,在转换中面向现代化”的基本态度,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初步转换。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0223/de78c95ba1c61add.jpg)
学习巜弟子规》的现实意义
1、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接触了弟子规之后人会自动的去学习一些中国的古文化,无形当中自己这方面的学识就增长。
2、可以更好的处理与父母的冲突。学习弟子规,不与他们去做一些无用的争辩,而是通过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让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
3、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习弟子规,一个感受,不管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 ,我们自己心中要存善,因为善是一切的根本。
4、在为人处事上会更平和。逐渐学会换位思考,避免了很多人际交往的尴尬。
5、拓宽自己的视野。
人性的回归必须从娃娃抓起
6.培养孩子的语感。《弟子规》言语流畅,三字一句、二句一韵,接近白话,读诵时朗朗上口,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感,感受正确而自如地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快乐。
7、增长孩子的见识。《》是依据《论语》编写的,学习过程中还会接触到《论语》、《三字经》、《千字文》、《二十四孝故事》、《德育故事》等相关内容,其中蕴含了大量的风俗礼仪、人文智慧、成语典故、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精髓,孩子在读诵时,不仅体验到母语的优美,同时又增长了见识。
8、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9、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礼仪。
10、诵读《弟子规》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使孩子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态。
11、可以理解孝道和师道的重要。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鹿泉薛家总结出160余字的祖训,期望后人远离名利,避兔祸端,颇有哲学境界,其内容为:
财勿现,丁勿显,沟未填,井未垫。桥下不避雨,树下不躲闪。进门不昂头,出门不扭脸。有事不酗酒,无事不进店。忘本不忘家,忘形不忘族。祖从何处来,始自长安处,子孙需牢记,后世传千古。有父需从父,父去要从夫,父夫相去世,有子成家主。妯娌要贤良,弟兄需和睦。李下不正冠,瓜田不系足。街前不立棍,仕前不露土。食者不弃粒,衣者常缝补。为农不为官,开商不开铺。双手不释卷,胸中自然富。众言皆有道,听者当自悟。
在薛氏家族中,有一位敎育功臣,书法家薛国章,他按前辈嘱托,制立了薛氏家训,很有哲理。
—薛氏家训(百忍堂)
学而不厌。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澹泊明志,清白遗子孙;为国为民,服务社会;勤不言苦,廉不言贫;以德为本,以仁为友,惟善为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崇尚科学,不搞迷信;乐观向上,宠辱不惊,心胸坦荡;言必信,行必果,自信自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0223/9f81b12d7ffae650.jpg)
古人云:“人才,乃德才兼备者”。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才既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要有非凡的学识。可是,纵观古今,又有多少人处理好了德与才的关系?究竟怎样的人才观才有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0223/9a44f21d61e84ab8.jpg)
战国时期的庞涓和孙膑是同们师兄弟。二人都精通兵法,善用战术,所谓当时的军事奇才。可是,心胸狭隘,嫉妒心很强的庞涓却容不下孙膑。他怕孙膑的才能胜于自己,自己高官厚禄的地位受到威胁,竟设下毒计,致使同门师兄的膝盖骨被剜去。可他万万没想到,这样的打击不但没使孙膑萎靡不振,堕落消沉,反使他在痛苦中坚强,挥笔写下了军事名著《孙膑兵法》而名垂史册。而庞涓呢,最终身败名裂,留下千古骂名。
其实,庞涓的才能并不亚于孙膑,也可名垂千古,只是他没有高尚的品德,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心生妒嫉,最终臭名远扬。这让我们意识到,有才无德的人是无法成功的,甚至会因无德而坠入罪恶的深渊。
同样,一个有德无才的人也只能是社会的废品。因为他们空有一颗对他人慈善的心,对社会奉献的心,却无力去实践这些善行,只能“望善兴叹”。
德与才如同鸟的双翼,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大凡扬名青史的人,都是德才兼备之人。他们满腹经伦,文韬武略,胸怀苍生,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天下忧乐为根本,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范仲淹就是德才兼备的典范。他掌管狱讼,秉公执法,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数次上书,要求革除弊政,所到之处留下了为民造福的佳话。一篇《岳阳楼记》又使他立名文坛。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更让他成为道德的标杆。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0223/ddf752fe357af7d8.jpeg)
社会需要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需要有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人才。特別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人,就更应该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9940223/b86b2e24b3a660a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