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二十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女作家
书架上有一本《伍尔芙随笔》,一本《伍尔芙日记选》,扉页上记录着购买时间,2010年5月3日。前面的有几页有一些笔记划线,算是我和它们仅有的交集。
对伍尔芙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金句,比如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又比如
“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
以及那部女性题材的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 向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致敬的影片)
作为二十世纪欧洲最杰出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伍尔芙的随笔被认为是她“最好读”体裁,但与我而言,须得放慢速度,恭敬地投入到她的文字中,才能跟随上她思维的步伐。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和她一贯的独立主张一样,在《我们应该怎样读书》里,伍尔芙一开始就明确地说到,
一个人所能给予另一个人有关读书的唯一劝告,就是根本别听什么劝告,而要跟着自己的直觉走,要用你自己的理性,得出你自己的结论……一个读书人最重要的素质,即你的独立性……”
正当我对这个说法似是而非时,伍尔芙用转折引导了我的困惑,她说
“可是,为了享有自由,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要自我控制。”
但是别着急,她不会立刻告诉你怎么训练控制力,不会轻易地把她掌握的阅读秘密告诉你。对于伍尔芙这么一位深刻又有趣的人,你要么反复阅读,慢慢领会,要么就根本什么也没读到。
伍尔芙用一个问题开始了她的循循善诱——如何从阅读中获得最深最广的乐趣?是抱着书籍理应给我们正确的东西的期许去读吗,不,在她看来,阅读的第一要义,是抛开先入之见,不要畏缩不前或吹毛求疵,而是让自己沉浸其中,和作者熟稔起来。在沉浸中,极尽所能发挥感知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试图给你的东西。
然后,对于不同的体裁,伍尔芙给予了不同进入的方式。她的介绍,总是独特,又充满感受力。比如,
她说传记和回忆录——
“当我们黄昏时分踟蹰于一栋房子跟前,里面的灯点亮了,窗帘尚未拉上,我们就常常被这种好奇心驱使”
这就是传记和回忆录通常满足我们的方式——照亮了别人的房屋。
你知道她怎么来介绍小说吗?
“任何文学,当它变老的时候,都有它成堆的垃圾,有它对消逝了的瞬间和遗忘了的生活的记录,用已经灭亡了的期期艾艾、虚弱无力的音调讲述出来。可是,如果你埋头寻找阅读垃圾的乐趣,你会对已经被抛在一边任其衰朽的人类生活的遗物感到惊讶,你会被她征服。”
小说的价值之一,是当我们过着当下的生活时,“不时地翻检一下这个垃圾堆,找出埋葬在漫长往昔的戒指啦、剪刀啦、打破的鼻子啦等等,并尝试着把它们拼合起来,是多么的引人入胜。”如此视角看小说,真是让我为她的有趣而赞叹。
接着她又说,
“小说是半真半假、近似真实”,
“人类性格微妙的幻影”,
那么诗歌是什么呢?
她说,诗歌是
“具有更大抽象性的东西,是虚构中更纯粹的真理”。
这样的比较法,令我豁然开朗。
“当你想要欣赏具有更大抽象性的东西,欣赏虚构中更纯粹的真理,就会酝酿出某种情绪,那是强烈的、普遍性的、不在意细节,却又被某种规律的、循环往复的节奏所强化,它的自然表现便是诗歌。当我们几乎能够写诗的时候,也就到了该读诗的时候了”
这是多么精妙的逻辑——当我们几乎能够写诗的时候,也就到了该读诗的时候了。是啊,我们并不是为了读诗而读诗,而是我们内心的渴望和情感,指引我们遇到了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