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岁月——淘粮食磨面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3人
滋水灞桥
关中岁月——淘粮食磨面
吕西群
2018.09.07
关中平原,黄土肥厚,勤劳的陕西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中农村人,吃饭,都是自己淘粮食磨面。
选择一个晴好的日子,在家门口,支一口大铁锅,把麦子倒进去,水要宽裕,盖过粮食。用笊竽来回搅动着,先把上面的漂浮脏水倒出来,再加水。
继续搅动着,再用笊竽把淘出的湿麦子倒进旁边的筛子或簸萁,等快满了,端起倒在不远的、已经铺好的席子上,用手搅拌铺平,中间还要不断地进行搅动,以充分晒干。
用这样的经过洗淘、晒干的小麦,去村子里的小磨面机上,自己磨面。因为是小磨面机,自动化程度不高,磨面中间,还需要人不停的,把出来的中间产品再倒进去,以充分磨细。
磨完面,用两个袋子,一个是装面的白袋子,把白面装进去;一个是口袋,把麸皮(我们叫麸子)装进去。
麸皮的用途,主要是喂养家里的猪鸡和羊,用作饲料添加,有时候,还可以换豆腐。
遇到阴雨天,就在家里,把粮食倒进一个大些的木盒子,我们叫木汗。洒些水,用毛巾来回搅动、擦洗,就好像给小麦洗澡。再在房子晾起来,阴干。
记得有一回,在公路上晒麦,最后磨出来的面有沙子,那个难吃劲,不提了!但,还是把那些沙子面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