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11.05霜降十四日// 鹧鸪天·题李斯//霜降·秋景·

2024-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高山流水无情剑

      题记:一世皆随,鹿马烟尘,焉求汝假,亦或他真。常言古谓,昧心良语,哪是盲称,亮眼欺人。做小纷纷,身随虎气,攀高每每,仰慕宫邻。怎奈忽成,阶下囚犯,徒曾助虐,相共沉沦。

鹧鸪天·题李斯

      少年崛起栋梁材,毅然践志舞秦台。依凭睿智成权贵,施展豪情神鬼胎。

      树高险,雨风来,君臣花谢运常乖。始皇笑傲乾坤帝,名相身终究可哀。

        李斯之死带给后人的两条教训

      李斯的一生确实充满了戏剧性,他曾是秦朝的丞相,以其智慧和谋略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制定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政策。然而,他最终的结局却是被腰斩,这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其一,过分精明,终将陷入自己织就的网罗;其二,笑靥留至终章,方显笑之真谛。

      第一条教训指出,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可能因为过度的算计而陷入自己编织的罗网。李斯的精明和权谋,的确帮助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获胜,但他最终却被自己的算计所困,未能预见到自己的悲惨结局。这说明,智慧虽然是人生博弈中的重要武器,但过度的算计往往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重要。

      第二条教训则提醒我们,人生的舞台上,如何上台很重要,如何退场同样重要。李斯在位时权势滔天,但他没有能够适时地收敛自己的野心,也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仅要懂得如何前进,也要懂得如何适时地止步,如何优雅地结束一段旅程,这是人生智慧的另一种体现。

      这两条哲理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在智慧和道德之间找到平衡,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以便在人生舞台上能够优雅地谢幕。

      在历史长河的璀璨星辰中,李斯作为一位声名显赫的丞相,其流传千古的方式却与姜子牙、管仲、诸葛亮等贤相大相径庭。这些贤相因功绩卓越而被后世颂扬,而李斯之所以频繁被后世提及,更多地缘于他那充满争议的行径以及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凉结局。

一、“国际友人”李斯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李斯身居丞相高位,而追溯其根源,他竟是一位楚国的才子。之所以他能跨越楚秦,最终在秦国发光发热,皆因在故乡楚国时,他的才华未得应有的施展舞台,于是,他选择前往秦国,开启了另一番辉煌人生。

      李斯自我估值颇高,坚信自己终将飞黄腾达。他视被重用为核心目标,至于具体在哪个国家发光发热,则显得不那么关键。

      在春秋战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国家”一词的涵义与现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的所谓“国家”,实则是一众割据一方的诸侯领地,而在名义的宝座上,周天子扮演着天下至高无上、统御万邦的虚位元首角色。

      故而,在那些精英眼中,各个国家仿佛化身为一家家大型企业,他们在其中跳槽转换,竟是毫无心理负担地游刃有余。

      若欲跳槽,必择高枝而栖,据李斯之深度剖析,秦国实为最佳之选。此国非但国力雄厚,犹如雄狮觉醒,且对人才之渴求,犹如干渴之人望梅止渴,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各国英豪皆能在此大展鸿图。

      在决定踏上跳槽之旅的前夕,李斯深知自我提升的重要性,犹如手机需定期充电一般,不可或缺。因此,他毅然告别楚国,转而前往齐国,投师于荀子门下,与韩非并肩成为了同窗,共同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荀子,在彼时乃声名显赫之儒学大家,然其思想脉络与儒家前辈大相径庭。譬如孟子,秉持人性本善之论,而荀子则独树一帜,断言人性之初,恶为其本。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后天的约束。也因此,李斯虽然是跟着荀子学习,却没有成为一个儒生,反而成了法家的代表。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过荀子悉心栽培的李斯,一踏入秦国便迅速攀上了高枝——吕不韦。借助吕不韦这座桥梁,李斯犹如乘坐了直达快车,转瞬之间便站到了年轻气盛的秦王嬴政面前,并且成功地在秦王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态正沿着李斯精心铺设的轨道,以一种近乎完美的节奏推进着,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一幕都精准无误地上演。

      在人生的舞台上,若一切都能如丝般顺滑进行,那便失去了其本质韵味,因为变故总是如同不速之客,不经意间便悄然而至。

      说来李斯也是运气不好,因为他完全是躺枪的,这件事轰动秦国的事情从头到脚都没有李斯的参与,可差点彻底断送了李斯的前程。

      昔日,一位名唤郑国的能人,在秦国接下了一项水利工程的大单,此举初看之下,实乃美谈一桩。试想,一位外籍专家,不远千里跋涉至秦,投身基础设施建设,其情其景,颇为动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后来为我们证实,郑国确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工程师。他所修建的郑国渠,历经沧桑,至今仍润泽着秦川广袤的土地,其功绩之显赫,足可与长城并肩而立,共同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之中。

      水渠竣工之际,秦国民众的满意度却意外走低,更有甚者,将郑国冠以“潜伏者”之名,指控其以修建水渠为掩护的间谍行径。缘由何在?原来,这浩大的水利工程耗资不菲,民众普遍认为,郑国正是借修渠之名,暗中图谋损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企图以此削弱秦国的整体国力。

    在当今时代审视这一论调,无异于目睹了一场荒谬绝伦的闹剧,然而,在那个时期,众多人士竟对其深信不疑。不仅郑国的身份被冠以间谍之名,就连秦国朝廷中所有外籍官员的忠诚度也悉数遭到了质疑,其中,大名鼎鼎的李斯亦未能幸免于难。

      面对连绵不绝的纷扰,嬴政终于忍无可忍,果断颁布了一道旨意,决定采取一项干脆利落的措施:将所有外籍人士一概驱逐出境,以求得一世清净。

      李斯审视着眼前的局势,心中暗自思量:这可不妙啊,数载苦心孤诣的布局眼看就要迎来丰收的季节,岂能因这等琐事而付诸东流?

      于是他给秦王上了一封奏折,在其中阐明了秦国为什么能富强?不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是哪国都能得到重用么?

      秦王审阅完那份沉甸甸的奏折后,深感其中所言极具洞察力,恍然意识到自己差点步入歧途,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于是,他当机立断,撤销了先前的那道命令。而这一切,竟意外地让李斯因这场风波获得了更多的青睐与重用,可谓是“祸兮福之所倚”。

二、我的地盘,听我的

      倘若故事的篇章就此戛然而止,它无疑将是一篇极为出色的励志佳作。然而,剧情的后续走向却令人意想不到,李斯竟渐渐偏离了原本的航道,一步步踏入了偏轨的征途。

      当李斯声名鹊起之际,他的同窗旧友韩非亦在列国之中声名大噪,甚至赢得了秦王的青睐,成为其忠实拥趸。待到韩非踏入秦国疆土,秦王便心生念想,欲将其招致麾下,为己所用。

    当李斯洞悉秦王的心思后,瞬间乱了阵脚。他深知,自己学生时代便不及韩非,如今在职场上亦是处处受其压制。若韩非真的踏入秦国这片领地,李斯在这权力游戏中,恐怕就得更加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了。

      于是,他开始向秦王施展起高超的游说技巧,巧妙地暗示道:韩非身为韩国王族的一员,其忠诚度岂会轻易转向秦国?若其心意并不真正归顺于秦,何不借此良机,将其除之而后快,以免留下隐患呢?

      听闻此言,秦王顿觉其言之凿凿,颇具深意。于是乎,李斯巧妙布局,利用秦王之手,不动声色地将其昔日同窗,那位老同学,从人生舞台上悄然抹去,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借剑杀人”之计。

      提及此事,尽管其动机源自个人私欲,但客观上尚能为秦国带来益处;然而,相较于接下来的这一幕,那不过是小儿科,后者简直是私权滥用的典范之作。

      世人皆道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然而此事背后,李斯的“功劳”着实不小。他在这场文化浩劫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仿佛一位幕后推手,让这场悲剧得以轰轰烈烈地上演。

      秦始皇在征服华夏大地后,摇身一变成了千古一帝。他的一项非凡壮举,便是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将天下的度量衡与文字规范悉数统一,宛如给纷乱的世界安装了一套标准化的操作系统。此外,他还大胆革新,将传统的分封制度革新为郡县制,这一手笔,犹如在历史的画卷上挥洒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改革之章。

      每一项创新的诞生,都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必然激起层层波澜与争议,其影响力之大,往往超乎想象。譬如,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的举措,在彼时所引起的轰动,绝不亚于后来的辛亥革命。故而,时人之中,诸多名士纷纷跳出来,各抒己见,俨然一场没有硝烟的辩论赛。他们质疑郡县制的实施,恐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毕竟,一旦诸侯不再,未来国家若遭遇风雨飘摇之际,又有谁来挺身而出,护佑君王于危难之间呢?

      厚古薄今是人性,所以这种说法渐渐地在舆论上占了上风。舆论需要控制,但完全有更好的办法。

      然而,李斯却秉持这样一种观点:此类讨论的涌现,实则源于民众享有过多自由。鉴于国家已归于一统,他认为无需再容忍此类喋喋不休的言论。于是,他不仅严厉禁止了对时政的公开评议,更是下令禁止阅读诸子百家的典籍,企图以此平息纷扰。

      规定要求,除医学典籍与农耕著作等实用性强的书籍得以保留外,其余各类书籍均不得私自藏匿于民间,一律列为禁书范畴。

      简而言之,推动焚书政策落地的“幕后推手”非李斯莫属,此举犹如点燃了一把火,不仅瞬间激起了儒生们的强烈反感,还如多米诺骨牌般引发了后续那场震惊世人的“坑儒”事件。

三、与秦王朝一同倾覆

      执掌权柄的李斯,其风光岁月并未长久延续,皆因秦朝本质上乃是一个寿命短暂的帝国。

      秦始皇在一次南巡的途中病死了,李斯这下可傻眼了,秦始皇死了事小,自己的权力易手可是大事啊!

      持有此番念头的,不仅限于李斯,赵高亦是其中一员,且赵高的手段犹在李斯之上。赵高反倒是劝起了李斯要沉着应对,毕竟秦始皇虽已驾崩,但局势尚在可操控的范畴之内。毕竟,目前知晓秦始皇逝世消息的,仅有他们二人,而关于皇位继承人的具体安排,外界亦是雾里看花,一无所知。

      于是两个人商量,先瞒下秦始皇的死讯,再立胡亥为帝,因为胡亥年纪小,听话好安排。

      在李斯自认为再度将危机巧妙化解之际,却未曾料到,一场由赵高精心策划的阴谋正悄然逼近。赵高心中暗忖,与李斯共享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实乃多此一举,于是,他便巧妙利用胡亥之手,不动声色地将李斯送上了绝路,终结了他的政治生涯。

      如此这般,李斯终其一生,费尽心机,布下无数棋局,却未曾料到,最终竟迎来了如此戏剧性的落幕。

              2024.11.0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