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之师范生

2023-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南陌草青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毛泽东传》第二章,本章主要讲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的事。

                  01圈子优秀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后合并到第一师范)。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

老师方面,学校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黎锦熙等。

学生方面,与毛泽东差不多同时,一批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也纷纷考入第一师范,其中有蔡和森、张昆弟、陈章甫、罗学瓒、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萧子暲等。在当时的湖南,一师堪称培养新青年的摇篮。

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他不仅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而且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02志向远大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

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他在给好朋友的信中提出,做学问要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03勤奋博学

毛泽东在师范学习期间,非常刻苦。

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他主张先广博地学习,然后再专一,先把中国经典学透,再学习西方理论。

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于是他开始认真地做学问,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

毛泽东还读了不少哲学、伦理学书籍。他主张在面对万千事物时,要从大处着眼,首先抓住它的根本。把根本抓住了,其他枝节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以后,他也常强调要善于抓住要领,抓住主要矛盾,强调纲举才能目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他在师范的学习经历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他更多地关注传统典籍。后期,他把重点放在哲学、伦理学上,社会实践也更加广阔和丰富了。

不管在前期还是后期,他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救济时危的真理。

                    04注重实践

毛泽东不死读书,特别注重社会实践。

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糊口,形同乞丐。

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第二年春天,他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

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