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如果我们这样说话,结果会是怎么样
文/耿先生
谈到说话,就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节目,当时何炅和汪涵在一起主持,便有人问汪涵,何老师和涵哥到底谁是湖南台的一哥?
我记得汪涵当时的回答是——以前何老师是一哥,可自从他拍了电影以后,就是我了。他已经走向了那个大屏幕,把这个小屏幕让给了我。
听到这样的话,即使隔着屏幕,我依然鼓起了掌。
但,我们的身边,似乎总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朋友,通常搞得大家不欢而散,让人直接怀疑他的智商。
大家讨论得挺火热的一个群,你一进去说了两句话,结果冷了!冷了!
有时本来想跟别人说一点自己的感受,发一下牢骚之类的,奈何你说了半天,口水都没了,但对方依然一脸茫然,尴尬!
语言好像一把双刃剑,说得好,那简直了!说得正常,那还可以,但若是话出口,你说的跟别人理解的是两个样,问题很大。
这里有三个基本的小原则。
1、简
还记得当年高中老师讲作文时,时常念叨的一句话——你得说人话,写出来的东西更不要花里胡哨的。
高中的时候,喜欢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合集,看了很多遍很多篇,不能否认那些作者的确写得很好,修辞、句式、思想兼而有之,但自己的文字功底显然达不到。
写作和说话虽然是两个领域,但是其共通之处都是在表达我们的思想,别人理解的意思与我们想的一样,那就可以算半个高手了。
说出一句话,问问自己,别人能不能秒懂?一句话无数个说法,别人可能听不懂,可能产生分歧……该换就换,话是说给人听的。
有时,为了让别人方便记忆,减少脑容量,可以简化自己的语言,比如我个人的名字不是很好书写,不是正规场合,我都直接写成RH,一回生二回熟,一两次过后,别人可能看到RH,最先想到的都是我。
2、信
进入小灶以后,深深地体会了一句话——你的一言一行,都是你的品牌,请爱惜自己的羽毛。
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别人就在意了,可能你说自己要坚持100天33本书读书计划,但30天还没到,成长路上已经没有你的身影了。
说出的话,如果做不到,排除自欺欺人的方面,合理分析原因,在下一次说话前就需要给别人合适的心理预期,保证自己说到做到,时间一久,你留给朋友的印象会坚固不移。
“信”的另外一方面是信念,你得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说出别人真正关心的问题,不要说了等于没说。
胡歌每一次的颁奖典礼,堪称完美——感谢XX,是你(们)……感谢XX,是你(们)……
语言的魅力,无穷。
3、序
这是最好理解的一方面,但依然不易做到。
女朋友问你周末有什么打算,你直接甩出自己这周的安排,没有下文,那结果可能就要当心了。
跟老板汇报工作,你叽里呱啦一半天没有结论,你猜结果会怎样?
先说结论还是先说过程,先说这句还是先说那句,先说这方面还是先说那方面, 都需要认真仔细的考虑。
如果对方是一个注重效率、逻辑强大的人,或许你该先说结论,如果对方感性且跟你关系亲密,那么必要的铺垫、解释就是充要的。
除了对人,还有对事,好事坏事,好事可以先说结论,让大家高兴高兴,坏事的话,充分考虑听者的情绪,先说一些过程,依次过渡。
说话不易,希望我们都是那个会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