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为润一抹夕阳红

2023-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杏坛耕夫

为润一抹夕阳红

成为一名老年大学教古典诗词的老师,与其说是一个偶然,毋宁死是一种冥冥之中前世的命定;与一群中老年朋友结缘,更是“千百年的回眸,换得今生的相聚”。

在学友面前,不论是生活的遭际、人生的历练,还是社会的阅历、栉风沐雨的意志淬炼都只能算得上是一名小学生。自己忝列老师的行列,向他们教授最为久远,也是最具人情兴味的文学——古典诗词,始终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也许正是受益于孔老先生“既来之,则安之”的谆谆告诫,既然接受任务,就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来。白驹过隙,在诚惶诚恐中,古诗词的教学生活不知不觉度过了几年时光。回顾这几年一路走来经历的点点滴滴,不论是从体验上,还是从情感上都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古诗词是纯粹的,凝结着前人的智慧与情感,很多经典都是诗人用血泪,甚至是生命书写的。正是这样,今人品读古诗词,通过“诗家语”不仅能够感受的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情味,还能够鲜明地感受到一词一语间律动的生命。正是源于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更是东方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部分,所以不论是教授者——我,还是学习者——学员,都以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句诗词、每一首经典,这就是这几年古诗词班教学与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经典的古诗词面前,不管是教授者,还是学习者,每个人都只是小学生,与其说我们教与学古诗词,不如说我们是用古典文化的精粹进行自我灵魂的沐浴,通过洗礼,尽可能让自己褪去身上的俗陋与乡愿气,这应该是每一个与古诗词结缘的者最本真的心理期许和情感投注。

正是有了古诗词的纽带连接,古诗词班的每一个学习者从古诗词中都找到了共情点,这样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就没有了实用和功利的裹挟。尽管学习者年龄有差异,但是在面对文化的精粹、文明的精华时,就没有了代沟,坦诚的交往、毫无芥蒂的交流,彼此之间不会因为某一句失当的话而产生误会,甚至发生矛盾冲突。这几年,因为都是敞开心扉、坦诚布公的在古诗词搭建的平台上聊生活、话家常、谈社会,所以诗词班始终其乐融融。也正是感染于学员们的理解和包容,所以这几年的教学始终都是在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中进行。可能是原谅于我在他们面前还算得上年轻,所以不论我说出什么样不合时宜的话,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他们也会报之以理解和原谅。站在讲台上,我是他们的老师;走下讲台,他们把我视为“年轻人”,给予我最大的是关怀与照顾。正是感动于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温馨,所以自己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他们对我的关爱与信任。

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对在三尺讲台坚守了三十多年的我而言,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内涵和分量的还是在老年大学教授古诗词这几年的体验与感受。据实而言,本人不是古诗词专业的科班生,虽然平时的教学与思考多少偏向于古诗词,但都是碎片化、散点式的,不成系统。——这也是我接受古诗词教学任务时寝食难安的原因。老师最怕的就是“误人子弟”,自己对古诗词一知半解,再向阅历丰富的老学员们讲授,己之昏昏,让人之昭昭,简直是痴人说梦。内心正是这种危机感的逼促,为了不负古诗词老师的称谓,自接受任务始就尽可能抽出时间学习研读古典诗词,并不断思考和总结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庄子说:“人生有涯,学海无涯。”受益于庄子这句话的点省,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一节课不留下遗憾,总结成功的教学案例、反思不太满意的课堂,再不断地自我学习充电,是这几年工作的常态。经过双向互动,教授古诗词这几年,自己对古典诗词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没有专职的古诗词教学的历练,我对古诗词的觉解顶多仍然出于启蒙时期。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更显精气神。”对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学员们而言,他们放弃在家享清福的机会,不辞辛劳地坐在教室里听课,这种精神本就值得我们学习。毫不讳言,对于古典诗词,很多人只是出于一种喜欢。对于一些复杂的、专业性的东西,很多人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是无法理解的。即使是这样,每一节课,他们都会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听讲、认认真真地做笔记。每当看到他们专注认真的态度,身为教学者的我没有理由敷衍塞责。从课内到课外,得益于在教授古诗词时的启发与教育,在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时,自己也就没有了懈怠敷衍的理由,这不能不说是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夕阳无限好,云霞尚满天。”对于一个逐渐走向老年人行列的人而言,自己有机会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中,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年大学的教育同样离不开一批批对老年教育怀有炽烈深情的有识之士的倾情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温暖、一份爱,那抹夕阳会变得更加绚烂多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