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高三时遇到过一位语文老师。中等身材,打一手漂亮的篮球。大概他对自己有着文质彬彬的要求。每每上课时,坐在讲堂上,单手拿教材,语速从一而终,从未有过超出教书外的情感流露。现在记得,那时大多学的学生都喜欢陶渊明,喜欢庄子。这两位,前者因《桃花源记》,后者因《逍遥游》。体现于当时的作文,太多学生写对隐逸及逍遥生活的向往。
终于有一日,于教学常常波澜不惊的语文老师激动了。某次模考后讲析试卷时,他罕见的站了起来,并不是因为我们成绩不理想,而是因为大家的大作文。他说,你们都还很年轻,太多的事情你们都还没有经历过,怎么就都开始想做“隐士”呢?一个个把文章写的那么虚浮。你们都想当隐士,你们都想逍遥游,你们知道什么?!文章要写出你们真正的想法,那些你们感悟过的,真切体会到的东西,不能就这么飘着。书中的作者,你们知道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是人世,宦海沉浮后的感悟。那是他们心底的想法。你们的文章呢?空,虚,假。语文,我真的不希望你们只是为了分数而去拼凑那些虚幻的文字。何况,并不能得高分。你们要写真正的想法。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能清楚的记得那节课。更多也是因为一种认同。写作,应该就是以我手写我心。而非是为了迎合什么,而写的浮华虚无。当然,写作又不能完全随着性子来,自己抒发感情,缓解压力,做情感发泄倒无所谓,但如果是有了读者,又要考虑到社会学的意义。生活唯艰,总要给人“生”的希望。可悲的是,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基于物质满足的前提下,而物质满足后,人又未必会向往精神的富足。
于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制造和贩卖焦虑的文章。于写作者,这是引起眼球的最有效方法,与之相伴,同样焦虑的写作者可以通过他人的点击来获取收益。于读者,这些诛心的文字,的确是精准的击中了挣扎的内心,欲罢不能。这些写作者通常也是这些文章的受害者,他们却也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希望靠此来摆脱焦虑的人生。可笑的是,恰恰几乎是同一批人,又针对性的在夜晚推送抚慰人心的“心灵鸡汤”。唯美的文字,励志的故事。我不知道写作者有没有自己被自己感动,我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人从中汲取了拼搏的力量。想来,应该是无用的。因为太多文章的操刀者是焦虑的青年。以其昏昏,而欲使人昭昭。可能吗?
现在的文章,太多都成了这个样子。除了贩卖焦虑,熬制鸡汤。还有无处不在的历史揭秘。写作者往往深谙“死无对证”的道理,于是各种大胆的猜测开始出现在各种平台。历史人物被翻的稀烂。所有历史事件都被浓厚的披上了厚黑的色彩。读者猎奇,写者就满嘴跑火车。反倒是搞得每个人都有受害者心态。在那些杜撰的故事逻辑下,每个人都觉得旁人对自己有所图谋,仿若一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的社交环境。
可是人总要穿衣吃饭,对于这一众写手,别人有需求,我写作。他们打发了时间,我们过得自己的生活。这又无可指责。但我相信,写者和读者都会有厌倦的那一天。写作还会回到它原本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