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宇宙课

浅议诗词的“起承转合”

2020-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芒砀山民

所谓起承转合就是一首诗词怎样开始,怎样发展,如何变化和如何结尾。这种方法是说在布局上应该有逻辑思维,把整首诗词的框架安排好。这是一个重要的万万不可忽视的创作章法。

起句要生动、突兀。能统领全篇,紧扣主题有吸引力,能打动读者。起句的方法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等,但以兴起最为常见。绝句第一句,律诗首联为起句。

承句是前文的继续。一般地说诗的第一层意思在这里完成。绝句第二句,律诗颔联为承句。或承意或承景,要与上句(联)相衔接,不可松泛,同时又为下句作好铺垫。

转句就是变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有跌荡、起伏,以免平铺直叙。如果起、承句是写景,转句便开始抒情或议论。或者前面是抒情,转句就转向写景或议论。要为结束主题作好准备。绝句第三句,律诗颈联为转句。

合句也叫结句最当要紧。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句,它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在意境上要起到升华的作用。但不能把话说完,要留有余味,语尽而意无穷。从整体上看,律诗的起承转合没有绝句那样明显。有人认为律的首联和尾联,已经有了起承转合的意思,中间颔联和颈联两个对仗句,主要是起文彩修饰作用。甚至把中间四句抽掉,也是一首完整的绝句。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在安排律诗布局时,应该注意:

全诗必须一气呵成,八句要有连贯性,不能有句无篇,颔联和颈联是全诗艺术精华之所在,力求工整,形象。

唐人把写景、写事写人叫作“实”,把议论、抒情叫作虚”,在这里,我们要处理好“实","虚"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毛主席《十六字令》第一首中,领略到毛主席是怎样运用起承转合的: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以“山”开头,“开门见山”,突兀而新鲜。跟着的是“快马加鞭未下鞍”(承),跳荡着紧迫的节奏,传导了高昂的情绪,精练地写岀了“我”及战友们的行动。“惊回首”(转)的描述之后,词人抒发了“离天三尺三”(合)的赞叹,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山势之高,巧妙地借用了民谣的句子入词,既通俗,又形象。短短十六个字,气势磅礴,情味远隽,何等雄豪?词把“我”和红军不怕千难万险,扬鞭跃马的革命情怀,凝练地展现于纸上。

再如金昌绪的《春怨》,是一首第一个字就“打”响的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作者落笔就“打”,把女主人公那种委婉维妙的情思象启开了门的水,一泻千里,定了全诗的主旨和基调。这一“打”,艺术地慨括了此时此境所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非要把那个饶舌的讨厌的黄莺“打”走不可,不然好“梦”难成,怎到“辽西"?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写了事物的起承转合的全过程。

浅议诗词的“起承转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