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公共卫生属性
位置数据如何用于疫情防控?
比如在疫情中,智能手机的移动轨迹能不能帮我们找到一位患者在发病前和哪些人有过密切接触?是否需要采取隔离等措施?在某个地区、某段时间里,如果“咳嗽”“发烧”“拉肚子”这些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出现了突然的波动,是不是就提示着某种传染病可能在流行?
甚至在未来,智能手机上能不能整合某些人体生命指标的测量,比如心率、体温、血氧浓度等,把整个移动互联网变成公共卫生机构?《王立铭:病毒科学9讲》
位置数据属于谁
在疫情全球爆发的过程中,位置数据就不仅仅是一个隐私数据了,也具有公共属性了,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管理,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各国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需要通过新的法律解释来确保政府对于这些数据利用是合法的。
以色列政府通过了紧急条例来解决使用手机定位数据的危机。
欧洲委员会要求移动运营商提供匿名和汇总的移动位置数据。
韩国已经创建了一份公开的地图,记录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个人的位置数据。
沿着公共卫生专家的思路,如果我能够准确的获得每个人的位置数据,按照时间序列记录下来,那么对于追踪疫情的传播路径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位置数据如何获取
第一种方式,比如现在中国三大运营商的做法,不经过个人的申报同意,而是基于手机在不同基站漫游的数据来进行后台查询。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用户无感,数据准确,用户难以主管作恶修改。
其不足之处是,数据颗粒度比较粗,细化到分钟级别的数据是没有的,细化到米一级的移动路径数据是没有的。如果要用这些数据来做传染病的溯源追踪,阻断传播,这个数据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种方式,用户授权,UGC的方式。其实现在的手机厂商都有定位手机的能力,而且定位的精度要比运营商的基站高很多。但是这些定位数据的时间序列的完善程度也并不高,也就是说,我需要描绘出一个手机用户过去48小时的移动轨迹的话,手机厂商现在还是做不到的。不是现有的技术做不到,而是没有开发这样的功能,也没有取得用户隐私数据的授权。那么这里的主要矛盾就搞清楚了,在于隐私数据的隐私性和公共属性之间的矛盾,以及隐私数据会不会被滥用的问题。
基于区块链+隐私计算的方式
第一步:如果一个健康的公民,授权手机的某个APP24小时记录GPS位置信息,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的时间序列的位置信息。
第二步:对数据进行加密,每个人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私钥,只有自己知道,即便是服务提供者也无法破解用户的数据。
第三步:用户上传加密的数据给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对于该用户的数据进行基于同态加密方式的运算,确保无法获得用户的原始数据。但是可以得到用户的风险状况进行分级,比如:健康码中的绿码。用服务来驱动用户去收集,分享自己的数据,引导用户的数据权益意识。
隐私数据的商业应用
有了这些数据,加上区块链进行确权,通过隐私计算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商业上可以分析出人口流动的网络图谱,可以分析出人口的聚集密度,可以引导商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比如一个社区应该配多少菜篮子的工程车?这些数据也会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而对于公民来说,通过分享自己的位置数据,可以获得收入。商业机构,但凡需要用到居民的隐私数据的,都需要通过算法审查,都需要通过支付费用来给每一个提供数据的用户。
隐私数据的准确性
如果有人恶意上传了虚假数据怎么办?对于区块链的思考方式来讲,本来就是默认所有人都有作恶的可能性来设计的制度,我们的解决思路,是留出冗余,让所有人监督所有人。数据基于区块链进行了确权,一旦作假,这个记录是不可撤销的,会影响信用评价,用一个动态的信用网络来威慑潜在的造假者。
就好比国外回来的瞒报人员,还是靠群众路线可以监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