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聊跨文化时,我们在聊什么?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是个超级“外向”的人。
我曾经一个人飞去匈牙利看普契尼歌剧,认识了一对曾在德国工作的匈牙利老夫妇,与他们结成音乐至交。
我曾经在奥地利登山时认识了一个老爷爷,下山后特地跑过来送我礼物,还一定要带着我以后跟他登遍德国的大山。
我曾经在奢侈品店铺实习,莫名其妙地认识了奥迪、奔驰的外国高管,相谈甚欢,最后他们主动给我很多帮助、甚至直接邀请我去他们公司工作。
4年前在本科认识的美国最好的朋友,在我两次去纽约的时候,赶着大雪从密歇根飞过来见我,带我领略他的家乡。
朋友们给我开玩笑取的外号有国际Zo、social butterfly、social queen等等等等。
从10年第一次出国到现在,结识了无数的外国友人,不知道是何种因素,我总能找到跨越国界跨越年龄的惺惺相惜的好朋友,而且他们都重情重义。
真的很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朋友都是那么善良、真心而且开放。他们的存在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宽广,回忆那么多年的跨文化互动的小细节,突然想好好整理一下一些体会。在如今国际化的时代,当我们在聊跨文化时,我们在聊什么?我们可以怎样通过跨文化经历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
这不仅是一份跨文化交流心得,也是一份自我发现、自我省视的感悟录。给我,给你。
Open yourself to everything, everyone
首先,这里的open并不是你们想的那种open(坏笑)。open是指你的心的开放,你的个人边界的设立,你对spontaneous随机性的接受程度。
这里先说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今年三月的某个时候,我闲暇无聊,走到老城一个咖啡厅点了一个可丽饼,等待的时候我顺便坐了下来,桌子对面坐着一个有着深邃蓝眼睛的东欧姑娘。我们相视一笑,不知怎么地我们就开启了对话。
后来才知道她是塞尔维亚的大学生,业余学习攀岩,这次国家给了她奖学金,让她可以去自行寻找教练学习。所以她慕名来到德国纽伦堡,因为这里有欧洲数一数二的教练和选手。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纽伦堡这个小城也有此等高手?我兴趣一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我急忙向她请教攀岩的专业知识。相聊甚欢之际,我们惊讶地发现彼此有好多共同之处!都喜欢伍迪艾伦(她比我更专业!看过伍迪艾伦的从黑白电影开始的每一部作品),最近看过同一本书,对人生、恋爱的看法都出奇地一致,好像在世界的另一端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然后我们一起去看德国当天的狂欢节游行,登上纽伦堡的高处俯瞰全城,坐在那老久的石板台阶上她跟我说她和她男友的故事。后来她带我去攀岩,亲自教我在攀岩时如何发力身体如何扭转以保持最小的能量损耗;我教她老干妈土豆片和番茄牛肉,然后晚上一起看伍迪艾伦的黑白片。再后来她刚好需要host,我就邀请她住进我的屋子,第一次做了一个非正式的host。她说,我只在德国待了三天,却认识了一个来自中国的一生的好朋友。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什么呢?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很神奇,但这种缘分需要一定的养分和空间才能生根发芽,这种空间就是你的心的设限。你把你的心空出多少给一个陌生人?你对他人多设防?你容许有偶然随机的事件发生吗?就像电影Before Sunrise那样,女主接受了一个男主很spontaneous的邀约,临时下车跟他同游维也纳一天,没有心的不设防就或许不会有他们之后美丽的爱情。
就像如果在老城的那家煎饼店,我们目光相对时没有相视一笑,可能就不会开启这么一段奇妙的友谊;如果我后来没有邀请她去老城登山,或许我们没有机会谈论到人生高度的问题;如果,如果我们没有邀请她住在我家里,或许我们没有机会夜聊,更没有机会了解到世界另一端有一个人跟自己有着同样的迷思同样的精神追求。日本有个词叫做“一期一会”,意思是人的一生可能只能够见对方一次,所以要用最好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有很多人心里不相信一期一会,或许觉得,如果仅仅是过客,那么为什么要花费宝贵的精力?所以一开始,他们的心其实就是关闭的,少了很多可能性和随机性,也就根本谈不上会遇到那个懂得的人。
Open yourself to everything, everyone。某种程度上这是人的一种天性、禀赋,或是长期家庭教育文化熏陶的结果。但是它也可以培养,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充满兴趣,你想要从每一个跟你不同的人身上学习已于你身上的特质,你就需要尝试用各种方法去放开自己的边界,像海一样包容万象,像水一样柔软。
成年人受到了太多的约束和限制,想说的话不敢说,会因为不同而产生偏见,这些其实都是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束缚。而这但其实每个人,在还是孩童的时候,是没有这种限制的,他们是世界上最开放的一类人群,跟谁亲了就会主动去释放他们的善意。所以我们忍不住对小孩抱有爱护的温柔和慈悲,而这才是人类最本能的东西。打开边界的方式有很多,有人通过表演,有人通过旅行和交流,有人通过灵修,但最终,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式来找回自己的赤子之心。
Dare to show your opinions and make your influence
在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很大的一个迷思是我们不敢表达自己。
这种不敢表达的背后有文化的深层原因。一般来说,西方人在商量一个事情的时候,经常的套路就是:我说我的看法,你说你的看法,然后我们找到共通的地方,好好探讨不同的意见,最终达成协议。西方的议会辩论就是这样日常生活的升级版。西方人重视个人的意见和言论自由,然后基于个人的观念去达到集体的和解。而在东方文化里,比如中国,我们自古以来集权专制还有儒家“礼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习惯先了解别人的期望、社会的期望,才给出自己的判断。我们基于一个隐形的“集体”的观念去调整自我的观念和表达。我们不习惯“对簿公堂”,把矛盾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它过于尖锐,有失美感。
我跟法国好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到她和她日本朋友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在法国朋友A和她日本朋友B的交往日常上,比如,她们约定一个时间,法国朋友A会先说自己不合适的时间以及自己合适的时间,然后期待着B给出自己合适的时间。而那位日本朋友B呢,则会调整自己去适应法国A的最合适的时间,尽管有可能那时间对她并不那么“合适”,可是她却不习惯表达不满和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不满越积越多,日本B愤怒了,她觉得一直都是她在迁就她,为什么法国A不能先问问她“你怎么想”再说自己的论点呢?法国A也很无奈,我明明就有问“你怎么想呢”,只是我习惯了先告诉你我的想法。
东西方脑回路不同,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亚洲人普遍比较内敛、不习惯表达自己,而且期望着别人能够从神态、表情上看懂自己的一种心态。这对西方人简直就是天书呀!本身就对东方人的脸孔很陌生,还要要求他们读懂你的面部表情的小扭曲一颦一笑,这比登天还难!
好的交流都是相互的,当你期望有一场完美的怦然心动的对话时,不仅需要热情和倾听,还请亮出你的观点和态度。我很爱那横跨十八年拍摄的话唠电影三部曲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 ,电影里,男女主角通过一来一往、观点的碰撞,实现了对彼此深层面的了解。跨文化交流同理。我跟朋友聊到钓鱼和煮鱼,我也会顺便给他介绍中国各大菜系做鱼的方法,从酸菜鱼红烧鱼清蒸鱼到水煮鱼;和法国朋友聊天, 她说到自己对很多方面有兴趣却不深入的时候,我会跟她说广泛的兴趣结合才是她的独特点,鼓励她请遵循内心的声音;我还会跟我的外国朋友们分享中国的有趣的商业实践,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电商零售,他们惊讶地叫道:哇!原来还可以这样!跟我要好的外国朋友都恨不得早日攒钱去看看中国这些有趣的玩法,去尝尝中国丰富的美食!一来一去,我跟他们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他们能从我这里知道生活更多的可能性,我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我没有的思维和想法。
表达自己需要一个包容、鼓励表达的环境,如果你身处这个环境,请为之感激,如果不,你仍然可以自己创造。我自认不是那么传统的中国人亚洲人,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外露。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在表达方面,我仍然经历了异常纠结的“敢-不敢-敢”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我本科在北京,是一所以国际化闻名的高校,环境很好,凭着我的外语和众多和外国人打交道的经历,我收放自如,侃侃而谈。
后来,我去了德国拜仁州的一个中小城市,拜仁州本身属于德国一个富裕同时极其保守的州,天主教盛行,文化不多元。我在德国学校的营销专业里,70个学生中只有3个外国人,其余全是金发碧眼的德国人。上课时我用德语主动回答教授问题,大家会刷刷刷向你投来好奇抑或审视的眼光。加上在德国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国家,举手发言的也是少数,更何况是一个亚洲人。一群德国女生在私下讨论的时候,她们说各种各样我不懂的话题,有时也没有人主动去邀请我进入讨论。有一阵子,我开始陷入“不敢”的境地。我越来越习惯于只跟单个朋友聊天,也很少愿意在多数人在的场合侃侃而谈、去表达自己。这种不敢是一种对既定规则的遵守,也是一种懈怠和懒惰,因为我不敢去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挑战一些我觉得难堪不舒服的事情。
再后来,我慢慢意识到我在欧洲待的时间其实不多了,我必须要好好抓住这一切机会,去吸收更多了解更多。本来我就是一个敢说敢做的人,为何我要在乎所谓的“面子”约束住自己?进一步说,当我表达了,我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退一步来说,就算我在这里出丑了,我也只把这个丑留在欧洲,之后我也就淹没在别人的人生记忆里,不足为道了,所以有可不为呢?
曾经有学长跟我说,在这边跟德国同学小组合作,你听他们的就对了,他们有经验。可是这学期我和德国同学合作,帮一个瑞士高端冰淇淋品牌做B2B营销的策划,我对很多事情经常有自己的想法,在遇到意见不同的时候我用我稍显稚嫩的德语跟同学摆事实讲道理,然后最后德国同学都被说服了,他们说,行,就依你说的做。我还会加入中国这边一些创新的元素,让我的德国同学和老师们都眼前一亮。
最后那一天,给公司展示完后,我心里面藏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换作刚来德国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上完课就背起书包走人(德国人生性也不如美国人积极活跃),我或许也会小心翼翼地抱起心中破碎一地的小想法,怅然若失地走出房门。但是那一刻我变得特别勇敢,我跑上去跟公司的负责人谈我做项目过程中的想法,也问了他很多他站在高层上的考虑。德国人在这一点很nice,他们很尊重很欣赏有想法并且能论证想法的人,所以也很愿意跟我分享。最后他竟然希望留下我的联系方式,私下再交流后续的问题。
放到更宏观的层面上,当今的中国,我越来越觉得,青年人需要更有意识地做文化的输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中国再也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在我看来中国年轻人要比国外的年轻人更有野心、想法和斗志。我们有自己的创新,在无人机、移动支付、娱乐营销等领域我们都大大地走在国际前列。现在的外国人提到中国,都充满了好奇和赞叹。然后有时候却觉得很遗憾,一些外国朋友说,跟中国同学的交往并不是很密切。他们只是从我们口中知道一些零星的表面的事情,比如中国的美食。他们对中国有向往,也有不少误解。我们究竟有多大程度把我们自己当成这个国家、这个文化的使者,去做很多实在却影响深远的事情?小到仅仅是交一个好的外国朋友,去跟他们探讨很多关于文化、人生等等层面上的看法,大到去进行一次公开演讲、举办一个活动,去输出自己的理念。这样,整个人生的格局和境界也会大很多,不会仅仅执着于一时之失、一己之得。
当然做文化的输出者是有很多前提的。一,你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以前为什么是这样。在你给出你的总结之前,你可能内心深处经历无数次的信息大爆炸,然后沉淀,然后你形成了一套自我完善的价值体系和思考体系。这时候你的输出是有很强根据的。就像当我法国朋友说起她人生的困惑的时候,我会告诉她我的观点,因为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在无数次纠结迷茫思考之后我才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有了自己坚实的论据支撑。二,你在某个领域有较深的洞察、体悟、积累。我想,我能那么快地交到那么多国家的挚友,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我自己在某些领域的浓厚兴趣,比如古典音乐,比如营销,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我自己坐车去奥地利看意大利男高音Andrea Bocelli的演唱会,认识了同为古典乐迷的阿姨,我们用独特Andrea乐迷的密语交流着我们的体验;我去匈牙利听歌剧和老爷爷谈柴可夫斯基谈斯美塔那谈东欧民族乐派。我在德国也有要好的中国朋友,我们探讨看过的心理学书籍、探讨灵性、探讨文化。一切源于兴趣,这样的交流,比起一般的聊吃什么、去哪些地方,来得更有深度,更加有趣。当然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认对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也不足够了解,未来希望多多看有关的历史书籍,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培养其更全面宏观的思维框架。
Know how to formulate and deliver the message
有想法、敢于表达很好,但要把一次对话推向高潮,还需要对听者心理的仔细揣摩。跨文化交流中,讲话者和听话者之前的信息传达存在着“传递-接受”的过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的就是听者与讲者对同一信息不一样的理解。
前一阵子,有一个学妹让我帮忙看一封她发给德国机构的求助邮件。前文长篇大论说了好几个事情,可是看的人一脸懵逼,她到底想要什么呢?在邮件的最后,学妹才客客气气地附上了她的请求,啊哈,看者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我告诉她,要把请求放在最开头,然后一点点列出详细的理由。
为什么呢?议论的三大要素论点、论证、论据,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然后层层深入摆事实讲道理,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维不仅体现在专业的辩论、演讲、工作报告中,其实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拜托人家一个事情,请先说清楚是什么事,再说理由。陈述想法同理。
另外,西方是低语境文化,东方是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习惯使用具体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推理严密递进;而高语境文化传递信息主要依靠语境,只言片语辅之神态动作,暗码较多,还期待对方有秒懂你的默契,前面法国朋友A和日本朋友B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除了逻辑思维和表达习惯,西方人还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思考重点和价值体系。比如西方人对人权问题的重视是大大高于亚洲人的。有一次和一个外国朋友讨论西藏问题,他跟我说,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下,中共武装镇压西藏,西藏应该独立成为一个国家。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复杂了,一个涉及到中共武装镇压西藏的问题,说实话我对这段历史了解颇少,不敢胡乱说话;第二个是国家的概念。我紧接着问他,一个地方在什么样的情况可以称之为国家?就这个问题我们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如果是因为历史因素,那么曾经的日耳曼帝国、蒙古帝国的领土,现在是否该算作德国或蒙古的呢?如果是因为文化因素,那么现在俄罗斯乌克兰边境,俄罗斯人居多,那他们是否应该归于俄罗斯?聊到最后,发现其实他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权,西方媒体普遍报道中央西藏问题上没有人权的鲜活例子(心理学上个案鲜活性对于事实真相的歪曲就在于此)。于是我举出以往西藏农奴制的人权状况和20世纪中以来西藏人权的改善,指出目前大多数藏民其实还是比较满意并且和汉民和睦相处的,举了一些例子(但希望以后找到更多说服力的数据,我发现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数据,的确很难服人)。总而言之,了解他们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回击”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去然后慢慢地改变他们一些固有偏见,是我认为很有效的方法。最后这位朋友也承认了解到更全面的观点和事实。
至于如何去理解他们的价值体系呢?我有一个小习惯,和朋友聊的时候,我总会追问,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追问到最后他才说出自己行为背后的一套价值观,有时候连外国朋友都惊讶地说:我都没想到我是这么想的!哈哈哈。(补充:营销理论Means End Chain讲得也是同样道理,是一种通过从产品的特性得出用户深层价值观的调研方法)
Have your own personality and be yourself
《正念》这本书里写到,你心心念念的事,世间有一股神奇的磁场会把它们带到你的身边,这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
我对此深信不疑。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我很幸运,大学里遇到一群能量满满、对生活勇敢无畏乐观向上的好朋友,至今仍互相支持。来了欧洲之后,也有幸交到超越年龄超越国界超越信仰的朋友,他们总是在我需要帮忙的时候义不容辞地出现,给我能量和快乐。
曾经的我也会怀疑自己,我是否太奇葩,我是否太格格不入,我是否太个性鲜明。但当我走遍了十多个国家、看过不同的人生形态之后,当我遇到一个欣赏我尊重我和我三观一致的男朋友之后,当我在一个新的国家住下,交到众多和我个性相投价值观相符的朋友之后,我发现,之前的一切自我怀疑、自我否定都只是庸人自扰。
我就是我,我每天都想打了鸡血一样去幻想去尝试,我喜欢有一个大大的圈子让我可以像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样吸收不一样的观念,我喜欢激荡的变动的生活。我爱乐观的人、开放的人、心中藏有大格局的人。过于平静、琐碎、物质的生活不适合我,过于消极、悲观、狭隘的人我不喜欢。我选择把注意力放在我想吸引的人和物上,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源源不断向我奔来。
Have your personality and be yourself。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自我的完满。跨文化交流其实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流,而人与人交流的最终意义在于为丰富强化对自我的理念,锦上添花。
最终,能量的核心来源是你自己。只有当你明确了自己是怎样的能量体,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来相同能量的人和物。
那么亲爱的你,你又是什么样的人?你想吸引什么样的人和物?
最后,你在跨文化交流上有什么困惑或者体会,欢迎和我交流。期待与你的能量相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