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界简友广场想法

关于容忍,反抗与谣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吗?

2019-08-12  本文已影响17人  90年代路过而已
关于容忍,反抗与谣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吗?

古人有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准则。当爱与敬不对等时,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一笑了之显然是上上策,如果这样天下大同指日可待。

可惜的是,熙熙攘攘的现实世界里,总有人学不会宽容,--即所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们习惯于容忍,隐忍,忍气吞声,忍而不发。

老祖宗说得好,忍字头上一把刀啊。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些惊世骇俗的恶性事件中找到些许痕迹—往往新闻报道中的恶人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或是有着善良沉默的好名声。

可见没有谁可以将所有的负面情绪一直忍下去。每一次容忍都是力量的蓄积,是平静的反作用力。当积累过载时,它会不自觉迸发出来,成为或自虐或他虐的无限动力。

当然,一般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行事方法还是比较中庸的。鲁迅先生分析的两种极端后果,因为社会背景特殊,周期太长,为大多数人理解而不采用。面对不满,或不公,假如无法放宽心思一笑而过,便会采取两种折衷的做法—腹诽与造谣。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宣泄了情绪,又保全了所谓面子。拍拍衣服,抬起头来,似乎又是崭新而光明的一天了。

至于腹诽,左右不过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传播直径有限,--无非是心脏的半径,加上大脑的半径,就算把整个人包含在内,也不过一两米的身高,几百斤的体重而已。

谣言则严重得多。杀人于无形,在获得短暂的快感之后,往往是损人利己。

谣言由部分事实,部分猜测加部分评论组成,--事实可多可少,可以作为引子和佐证;猜测作为谎言的主体,是极富想象力的一部分,兼具感染力,或者说煽动性;而评论属于对前一阶段的升华。甚至仅仅是朋友间的笑谈,尤其是女孩子间的话,更容易成为谣言。

谣言的特点就是不真实性与传播广泛。但凡是言论,只要有一丝不真实,就有可能在传播再传播,升级再升级之后,变得面目全非。在这一过程中,谣言的再加工者功不可没。

我猜想他们应该是这样一些人—有闲且不甘于无聊,胆小却不愿无所作为,称不上恶毒但难免有些恶趣味。他们喜欢捕风捉影,会【听说】很多事,并且不厌其烦地广而告之;他们惯于隔岸观火,自以为清明地关注事态发展,预测多多,评论多多。

也许娱乐新闻就是这样蓬勃发展的,有无数看客去火上浇油,有无数人故作姿态去辟谣,谣言生出更多的谣言,吸引更多不同的看客。最最可笑的是一群围观的人中,表情最无辜的人最有可能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那个人。究竟是或不是,只有天知道了。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就像一场打不完的战役,会遇到千奇百怪的对手,各种奇葩兼而有之。它真正的艰难之处并不在于地域、年龄、性别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于人格的养成。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际交往本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圆圈,却因着一些扭曲人格而变成不知起始、错综复杂的曲线图。

古人有言: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人又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遇到纷争,先行退让。

倘若心生不满或心有义愤,努力找找别人的点滴之恩,以此平复内心的蠢蠢欲动。倘若真真是不吐不快,就不要容忍下去了--光明磊落地摆事实讲道理,不要怕丢面子。

最最不济的是谣言,造出第一条谣言的人无疑是可耻的,传播并加工谣言的人同样不道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