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圣殿春秋》:如果天堂不在,那就把大教堂建起来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Hallie果果

去年,一部史诗巨著《巨人的陨落》腾空出世,让众多读者通宵读完也欲罢不能。然而,在作者肯·福莱特看来,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还属《圣殿春秋》。他说,在我的所有作品中,没有哪本比《圣殿春秋》更受欢迎的了,它无可替代,并让我深深骄傲。

伟大的作品当然值得骄傲,但让著作者如此推崇并直言“无可替代”,《圣殿春秋》又有何魅力呢?好奇之下,我翻开了这部1000多页的大部头,走进了中世纪的动荡年代。

利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读完后,我心中的震撼和激荡久久不能平息。肯·福莱特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啊,一座大教堂历经半个世纪的时间拔地而起,代表和平信仰的建筑却交织着王朝更替和权贵厮杀。国王、伯爵、修士、建筑匠、商人、女巫……每个人的命运交错,念起念灭都决定着大教堂的成功与崩塌。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代,人们的信仰摇摇欲坠,以修士菲利普和建筑匠汤姆为代表的普通阶层,持续坚定信仰,斗智斗勇排除万难,最终建成高耸入云的王桥大教堂。于是,“这个世界将不复是旧模样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史书,体现了肯·福莱特强悍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作者游刃有余地为故事主线埋着伏笔,却不忘在最后抽丝剥茧地捋直;他细腻地描绘着中世纪的一切风土人情,以便这部百万字的著作经得起最严格的推敲和探究;他把人物安排得妥妥当当,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吸引读者身临其境的感慨,或是扼腕叹息,或是悲痛欲绝,或是拍手称快。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相信我,思维认知不同的读者能在《圣殿春秋》里收获不同的惊喜。

一部通宵读完的小说

喜欢小说的读者会很愿意看到王桥大教堂历经重重劫难才艰难建造起来的过程。围绕着大教堂的毁灭与建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命运。悲欢离合和错综复杂,构成了这部绝佳小说的重要因素。作者轻描淡写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世纪画卷。画卷之上,人物性格活灵活现,建筑纹理纤毫可见,权贵厮杀战火漫天,修士信仰神圣宁和。

修士菲利普立志将上帝的荣光传播出去,让光明和希望洒满英格兰。他行事磊落,拥有仁慈和博爱的胸怀,却在教规方面迂腐顽固,因此伤害了一些人;建筑匠汤姆的梦想就是建造一座大教堂,为此带着妻儿四处奔波,导致前妻在雪夜下的荒野难产而死;杰克勇敢坚毅,锐意创新,他继承了继父汤姆的意志,设计并建成了气势恢宏的哥特式王桥大教堂;

修士沃尔伦信仰上帝,却信奉“目的决定手段”,他为了大主教职位挑拨离间,一辈子都在和菲利普斗争;伯爵威廉自卑愚蠢又狠毒残忍,践踏治下的百姓导致民怨鼎沸,却因为骁勇善战而一直受到国王的庇护;郡主阿莲娜聪慧隐忍,勤劳善良,前期饱受命运的暴击,最终获得了幸福美满爱情。还有我行我素的艾伦,敢于斗争,思想前卫独立,被人称为“女巫”却散发着人格魅力……

还有数不清的王侯、修士、强盗、市井小人物,这些人串起了故事的主线和支线,在中世纪国王嗣位之争的大背景下,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很多悲剧的命运缘于悲惨的性格,却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光明和希望发展。

一部描述中世纪的史书

喜欢中世纪风情的读者,在这部《圣殿春秋》里能大开眼界。作者通过相当细腻的笔触和极尽详细的描绘,为你呈现了中世纪的贵族和市井生活、餐饮习惯、农场田庄、城堡修道院的一切。为了保证不出现史实错误,肯福莱特还专门雇佣一支历史专家顾问团对书中的描述进行考察,并拍摄了一部《肯·福莱特的黑暗时代之旅》的纪录片,向大众科普中世纪的黑死病。

中世纪的英国,阶级层次分明,有国王伯爵郡守领主,有教会主教修士司铎,有工匠商人农夫吟游诗人。肯福莱特在书中告诉你,农民是最艰苦底层的阶级,要看天吃饭,要缴纳赋税,要听从权贵的摆布和肆意施虐,他们的女儿出嫁时东家还享有初夜权。在民生凋敝法律荒废的黑暗时代,农民的命运如风中浮萍飘摇不定。

工匠勤劳智慧,是建筑设计文明得以萌芽和发展的主人公。工匠内部同样等级分明,有学徒、壮工、砌石工、刻石工、建筑匠、木匠等,建筑匠公会负责内部职位晋升。聪颖的匠师如杰克走南闯北,积极吸取优秀的建筑工艺,推动了欧洲建筑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修道院是信仰上帝的居所,承担着最重要的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文化职能。圣本笃章程规定,修道院负责祈祷和工作,修士们日复一日地祈祷、劳作、救济穷人、传播上帝的福音。随着修道院的种植地和畜牧业产出增加,农场、商业、市场的雏形诞生。

一部阐述建筑文明与革命的著作

热爱研究建筑史的读者,必然不能放过这部书。在中世纪时期,一场由罗马式向哥特式风格转变的建筑革命兴起,而王桥大教堂的建造与崛起,就是那场哥特式革命的缩影。虽然书中的王桥镇和王桥大教堂是虚构的,但肯福莱特在博文中解释过,王桥大教堂以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和韦尔斯大教堂为蓝本。而书中完工的王桥大教堂和索尔兹伯里大教堂那气派的尖拱顶、窗户都很相似。

书中,杰克一把火烧了老王桥修道院教堂,那种古罗马式、木质的教堂在大火中焚烧殆尽,一座新的大教堂秉承人们的意志开始形成。为了建设更气势恢弘的大教堂,以汤姆和杰克为杰出代表的建筑匠遗弃了原始的罗马半圆拱样式,创新采用尖形拱门来进行承重,以彩色玻璃花窗和石刻雕像进行装饰。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建设的中间,阿尔弗雷德主持建造的大教堂曾经因为承重坍塌过一回,杰克在此基础上汲取经验,融合从法国学来的建筑技艺,最终完成了王桥大教堂的建设。可以说,汤姆、阿尔弗雷德、杰克三人对王桥大教堂的修建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是建筑师对古罗马文明向哥特式文明探索的过程,也是英格兰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建成的过程。

这是一部有关信仰的巨制

无论是《圣殿春秋》还是《巨人的陨落》,肯福莱特小说的成功,极大程度源于他对人性的洞察。所以我推崇这部书,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部有关人性信仰的巨制。如这部小说英文名“The Pillars Of The Earth”的直译“大地支柱”,信仰如支柱一般,贯穿在一系列王朝更替、权力倾轧、修士信仰以及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故事中。

修士菲利普渴望一座大教堂,是因为对上帝的信仰能够祛除人民的苦难,为黑暗的年代带来光明和希望。高耸入云的大教堂,能为身处底层的百姓指引方向,能为他们遮蔽风雨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传递文明扫除蒙昧和野蛮。建筑匠汤姆渴望一座大教堂,这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方式,也体现了他厌倦颠沛流离,期待在动乱年代里能够安稳度日的想法。

而书中的最后,大主教托马斯为了信仰以身殉教,他的遇难让普通的民众愤怒而觉醒。正如菲利普所说:“我们要把整个文明世界调动起来,反对制造这一令人发指的亵渎神明罪行的野蛮人。”最终,国王跪倒接受鞭笞,威廉上了绞刑架,人民的意志凌驾于王权之上,文明、富饶、繁荣遍地开花。“封地上到处是肥硕的羊群、油绿的田野和坚实的磨坊。地主用马耕地,用按照三块地轮作休耕系统栽种的燕麦喂马。这块地养活了更多的人。”

尽管以后来者的视角,我们知道中世纪的纷乱并没有轻易结束,但在《圣殿春秋》的结尾,文明战胜野蛮原始,人民以信仰改变了世界。这也是肯福莱特想要向我们传递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直到世界为你改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