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有时候重点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2019-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禾文惜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说法,带来的观感,可千差万别。
一个人“说了什么”,浅层次的理解,就是那句话;
深入推敲,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对方的肢体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语气等等,综合后才能去理解这句话。
而汉语尤其明显,汉语属于在人与人对话过程中,只要慢慢说,就可以根据对方的态度变化而随时拐弯的那种语言。
举个栗子吧~
“老王,好久没见啊,你听说了吗,老李升职了,他可真厉害啊,才来公司一年吧,就获得老板如此赏识……”
如果此时,看到对方的表现是肯定的,你也许就顺着说“……,真是佩服他啊,好想找个机会去向他取经一下。”
如果此时,看到对方是一脸的不屑,你也许就会反着说“……,估计他来头不简单啊,这有背景的就是比咱们苦干的强。”
是不是话风说变就可以180度直接转变?
他人要同你陈述一件事的时候,话语主题自然是事件本身,但如何表达出来,就足见他的用心了,只有体会出他为何要这样说,才能真正理解他想向你表达的是个什么意思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版本往往多样化,想要去伪存真,就要剔除掉他们各自的立场和用心,才能一窥事件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