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历史那些事儿

古代的取暖

2018-03-06  本文已影响3人  6f7303428dc6

最近江淮之间在下着大雪,无论是室内室外均是寒冷异常,这么冷的天气,空调取暖完全是不顶用,我突发奇想,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在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的冬天,这个问题实在蛮有意思,也很应景,于是带着疑问,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这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于古代的冬季,我想并不会比现在要暖和,不然也不会有“千山鸟飞绝,万境人踪灭”这样的话语。这古代的寒冷同样是令古人十分头疼的一个话题。如何暖和、舒适地度过难熬的冬季,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愿望都是一样的。那么,古人在没有现代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度过冬天,确实需要分情况来看。

按照现在的阶层划分学说,一般把人群分成高阶层、中等阶层和普通阶层,这是按照经济状况来划分的。那么,我今日借用这一划分来研究古人是如何越冬的。先说普通阶层,普通阶层最主要的取暖方法就是烧柴,乡村的砍柴用、城镇的则买柴用,到了后期已经开始使用炭了,白居易的卖炭翁则反映了这一事实。那至少说明在唐代炭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及的燃料,那至少在唐代炭也成为了取暖的材料。不过对于广大家庭来说,炭也是一种相对昂贵的材料,如果整个冬天都拿炭来取暖,经济上实在是负担不起的,即使放在现在,一担炭的价格也不菲,所以,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捡拾柴薪仍然是主流选择,经济稍微好点的家庭也会选择炭和柴薪混合使用。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多穿衣服,在元代以前,棉花还没有在中国广泛种植,普通人家以麻布为主,但是麻布透气,保暖性很差,古人只能裹了一层又一层,并用麻绳勒紧,防止热气散失,同时会辅以家畜皮毛制成的厚衣物来御寒。

对于富足之家来说,可供选择的就多了起来。首先是衣物,因为经济状况比较好,通常选择上等的野兽皮毛的衣物穿着,这种衣物保暖效果好,人也穿着舒适,外面再配上厚厚的大氅,整个冬天都很暖和。除此之外,冬季储存大量的炭,把整个屋子都暖热,事实上有些类似于今日的暖气,在这样温暖的暖房内,行动和生活如同春末一样,一点都不寒冷,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充足的财富上的,这种生活的舒适和惬意,不是普通之家所能实现的。

至于贵族和统治者,则是尽可能的奢华与享受,既暖和又美观。其中就有一种暖房,这种暖房是用花椒混合着土、细石混合而成,墙体很厚,很保暖,同事在墙体中间又预留了通道,烧柴或炭,热量从而传遍整个墙体,使得整个房屋非常暖和,这些也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得起。在其生活的房间内也遍布着取暖的设计,比如今故宫皇帝与妃嫔等睡觉的地方、坐具等就类似于今日北方的炕,下面用大火烧热,人坐在上面很温暖,身体也不觉得寒冷。当然,贵族和统治者在外出的时候,还是要穿上厚厚的冬衣,这些冬衣做工精妙、手艺繁杂,配以上等的毛料制作而成,可以说是兼顾了温暖、舒适和美观等的多样特点。

还有一种类似今日的暖宝宝的随身携带的取暖工具,普通人家就是一个金属制成的炉子,装入带着余烬的木炭,可以随时随地的取暖。而富足之家则会选择用铜炉子,放上燃烧的木炭,随时随地的带着,可以说既保暖,还小巧,非常方便。至于贵族和统治者,则是用镂刻着精美图案的炉子,非常小巧,随时随地暖身。事实上还记载有一种移动的辇,这种辇里面有人专门用炭等把辇暖热,然后统治者坐在里面,冬季外出宛如带着移动的空调。

可以说,古人在取暖方面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充分取材,以求过一个温暖舒适的冬季。不过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不同阶层的取暖方式也各不相同,普通百姓、甚至是穷苦百姓,想法取暖,只是为了冬季不被冻死,而那些富足之家以上的,则是变着法儿去享受,去过得怎样舒适。这种差异实在像是杜甫笔下的“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的悲惨图景,尽可能照顾每个普通国民度过暖冬,这也是统治者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