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才的刻“意”练习——开篇
系列背后的故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灵魂画手的体验。所谓灵魂画手,又叫手残党,当它们想画一个东西的时候,画出来的图大都是这样的:
灵魂画作反正我从小就有这种体验,非常不爽。我特别想能通过画画来表达东西,然而作为一名灵魂画手,一次次拿起画笔就是一次次的挑战不可能,直到最后让我意识到,确实不可能……
那些图画仿佛有魔力,让我完全没办法画出来。我想有些事情还真是有天赋这种东西存在的。
这个想法并没有让我更舒服,表面上让我对天赋这个词更加敬畏,但内心深处其实对它的厌恶也是与日俱增。然而不管我多么厌恶,我还是一名灵魂画手,一个手残党。我也只能继续认为有些事情还真的是有天赋这种东西存在的。
我一直这么认为着,直到几年前我知道了一本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我曾经的同事熊节学过那本书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修炼,从手残党变成了可以画素描的人,写了一篇博客发出来:http://gigix.thoughtworkers.org/2013/6/7/how-i-learned-sketching/ ,看了之后令我羡慕万分,于是我也买来了那本书,照着练习。
里面的教学法非常奇特,他让你把图画倒过来,照着画,号称五分钟的奇迹。也就是说,五分钟前你是手残党,五分钟后,你就能画画了。我在照着步骤练习了之后发现,奇迹真的发生了。
一旦倒过来,我变的不再关注于整体造型,而是关注于线条,眼中那些有透视感的线条重新变成了平面上的线条,那些图画不再有魔力,变成了我这样的手残党也可以画出来的东西。那种体验,硬要打一个比方,可以说是麻瓜突然学会了魔法的感觉。
而不同于熊节,我没有开始练习画画,反而开始思考思维方式这个东西。我意识到我可能找到了一种把天赋这种东西从神坛上拉到地上的可能性,所谓的天赋,也不过是自然规律被发现之前人类神化自然现象的迷信叙事罢了。只要找对了方法,人与人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人跟人的差别”,我们这个行业里这种话题聊的格外多,往往是以挖苦工作中的某些“傻X”来开始的。在我们工作中,我们很容易上升到人的问题来进行讨论甚至处理。仔细打开我们的思维看一下,我们的潜意识里是认为应该存在某种天堑,决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我们认为工作和人之间存在某种匹配关系,某些人就应该做某种工作,某些人就不应该做,如果匹配错了,后天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
看过这本书后,我仿佛收到了某种感召,我开始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归因于天赋的逃避主义论调,并且作为一个自认为资质普通的人,内心深处总有某种冲动,想要一个个的破掉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天堑。
我开始假设,只要人们想且得法,经过刻意的练习,都可以学会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技能。我开始假设,有些技能,人们会觉得那是某种才能、是天赋,实际上只是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
这些假设开始去驱动我去学习一些东西,试验一些东西,慢慢我就走上了钻研培训教育的道路。这条路一走就是四年。(这一路走来比较出乎我意外的是,路上比我想象的要热闹一些,一路认识了很多有同样想法的人,有些人还是被同样一本书感召了,大家互相交流,一路上并不寂寞。)
走到今天,已经有了不少的方法心得。我现在还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可能还能发现更多,为了防止狗熊掰棒子,把前面的忘掉,我还是要抓紧写下来,所以要开始这个系列了。
为什么给意加个引号?
不是为了说反话,而是为了强调。刻意练习这个词给人看到的时候,人们经常是关注在”练习”两个字上的,仿佛只要只要逼着自己练就好了。自己不需要做出什么认知上的变化,只需要练习,量变自然会产生质变,练习者自己只需要坚持,其他什么都不需要操心。
经过我的一些摸索,我发现重点在“意”。也就是注意力。所以我觉得刻意两个字特别好,里面体现出了注意力的重要性。我一路走来,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是一门注意力放置的艺术,就像画画你学会了把注意力放置在线条上,你突然就会了,而如果你没法把注意力放在线条上,你画细节的时候总是在想全局,总也画不出来。而这其实也只是又一遍证明了100年前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就提出的观点:”努力和注意力是一个心理事实的两个名字“。换句话说,所谓的不努力,只是不知道如何放置注意力,放置的不对就会很痛苦,也就看起来不努力。
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定义出有哪些放置注意力的点,总结出来之后告诉人们,剩下的人们自己能搞定。虽然要想做好还需要做很多的训练,但只有知道了要把注意力放在哪之后,我们的练习才算得上刻意,否则只能算作随意练习。这个是被很多人所忽视的,也是我后面的文章会关注的,所以加个引号强调一下。
就这样吧,虽然是开篇也不要一点干货都没有。总结一下,希望大家能学到: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注意力的放置,否则就不是刻意练习,而是随意练习,下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