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群之美——《变量》第五章读后
读过《变量》第一章之后,我们决定直接先读第五章《阿那亚和范家小学》,为什么呢?我是因为对社群感兴趣,知道这一章是讲重建社群;而我老公是在混沌研习社听马寅讲的阿那亚案例,希望看看何帆老师田野调查后得出的是什么结论。
第五章讲什么?
《阿那亚和范家小学》这一章,讲的是因为重建社群关系而重塑了商业生态和教育生态的案例。为什么他们可以重塑生态?何帆老师觉得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于集体生活不灭的向往。商业地产的业主们可以一起组织诗社话剧社活动,很多组织者是志愿为大家服务,社群里的咖啡店菜店也都收获了极大的信任,人与人之间更加愿意敞开,人们也更愿意给自己时间生活,而不是生存。在这样的社群里生活的人们似乎买到了另一个家园,体验着另一重世界。范家小学作为一个偏僻的乡村学校,由于孩子们和老师们的社群规则重建,看似处于弱势地位的一间学校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除了这两个“社群”,书里还提到了一个聚龙小镇,也是地产项目,虽然和阿那亚在某些细节规定上是截然相反(比如聚龙小镇鼓励跳广场舞,而阿那亚的大多数业主和马寅都反对跳广场舞),但它们在社群关系上是一样的和谐融洽。
我们想到了什么?
重回中国人传统的邻里关系:集体,信任,亲近
正如何帆老师提到的,人们对于“重建信任和亲近关系的期待是共同的”。不知何时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民风只能从书上看到了,也许是城市化后的“重建社群”让这一切慢慢发生,时代变了,但是人们心里原始的期待没有变。人类从狩猎游牧为主,到农耕群居定居,不仅是迎合了繁衍生息自然选择的需要,还不断强化着彼此之间协作和亲近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从一个村落到一个镇子,再到县城,我们的社群变得越来越大,而小社群内部的强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远亲不如近邻”在当代社会也一直没有过时。
我老公老家邻里们关系特别好,在拆迁改造时,有的邻居是拖到最后才要搬走,我们家老人因为还有中国好邻居在,就更不愿意搬迁。虽然和上海相比,家里搬迁后彼此间相隔也就是一部公交车或者电动车的距离,但是大家在心理上的感受却是比实际距离远很多,我想大家可能都在害怕这样的“重建”吧。
因为人们实际距离被拉远,心理上的亲近就变得越来越“难得”,信任更是如此。也正因为此,当阿那亚和聚龙小镇可以在城市周围“给予”这样的亲近感,他们的价值就得以彰显,人们也就愿意为之付费了。
向往的生活
前段时间,我迷上了《向往的生活第二季》。节目里大家一起干农活,买菜,做家务,聊天,做游戏,这样的“设计”营造着一种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好像回到孩提时代一切可以从头再来重新学的日子,表现自己“原本”的样子在这里是被允许的。何炅和黄磊两位老师大概就是安全感的源头,他们就像是社群大家长,带着大华和彭彭招呼着远道而来的家人们。明星嘉宾们到了蘑菇屋就感觉松弛,该离开的时候都不想走了,相信他们走的时候内心多了一块柔软的角落,至少这世上还有机会体验到这样的集体生活,能感受到陌生人之间的劳动友谊,无条件的温暖。我还记得大华对李诞说“你可以的,相信自己”,也许这句话还有无奈的成分在,也许还有节目设计的成分在,但是我愿意相信,一切有可能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书里的重建社群,一方面是重塑社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重塑社群和外部之间的关系。《向往的生活》也是这样,四位家人在蘑菇屋待客,彼此感情越来越好,嘉宾来到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个小社群的边界,但是温暖不变。
我能带走什么?
这一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词:“小而美”和“重建信任和亲近”。而这正和我在生活中社群运营中的感受相一致,而且可以继续应用其中。
“小而美”的社群
近几年社群层出不穷,但是细细分类,大多数是不断做大的社群和“小而美”的社群两种(大而美的社群也有,只是小而美特征更明显一些,也便于比较)。
我参与的社群太多,两种都碰到过,而我自己参与组织运营的有几个是“小而美”社群。这里又要提到周更群,虽然前两期只有55位伙伴在参与之后完成挑战任务实现初心,数量并不多,但是看到坚持到最后的伙伴们都有收获,我们就觉得值了。之所以大家有收获,可能得益于我们是一个小而美的社群。正因为小,有很多事我们可以做,也因为小,有的事可以做得更好,比如随机同桌&互评。
第二期最开始的那一两周,有好几个伙伴因为不同原因无法完成主动退出,当时我和小树一度有些焦虑,以为是自己规则设置不够有力度,而且担心之后会慢慢变成个位数的群,当我们在群里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几个伙伴纷纷说,他们会一直在。大家的反馈给了我们温暖和鼓励,后来第二期走到最后的伙伴有20多位,特别棒,结业典礼前一天还有小伙伴因为大家的陪伴和我们的鼓励而完成了最后一篇周更,看到他们最后一篇文章那一刻,我比自己拿到证书还要开心。
重建社群之美——《变量》第五章读后沟通和陪伴的需要
这半年多来参与服务辉哥奇谭读者深度交流群,发现自我成长的辉友们敏感者居多,其中的男性伙伴们也是一样,比我身边认识的多数男性要敏感得多。他们善于觉察反思总结,对自我成长有要求,同时他们有沟通和陪伴的需求,恰好我也是敏感的人,看到他们写的东西我会有共鸣,在这样的社群中,大家鼓励沟通鼓励表达,我们可以看见彼此,理解彼此,陪伴彼此。
在周更3.0开始前,我们的预热活动“共读一本书”鼓励大家邀请想要加入的伙伴入群,一方面是希望周更是个开放系统,另一方面还希望能够让大家被更多的看见,每个人的感悟和收获滋养更多的人;希望共读成为伙伴们和身边人/“陌生人”彼此链接的纽带,而我们就在这里陪伴大家。
很多伙伴觉得我很认真,需要我的时候我基本都在,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也有这样的“彼此看见”的需要吧。音悦会群里我的标签是“温暖纯粹”,希望能一直这样~
好了,《变量》第五章内容就是这些,还是期待大家从这里带走些什么,等大家的反馈。
正值大年初一,祝所有看到文章的伙伴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