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
最好的教育源自内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动、悲伤、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伴他们度过。为人父母其实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 帮助他。——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
我个人十分喜欢这句话,尽管我目前没有对象更没有孩子,但不妨碍我觉得这是一句很棒的教育观点。
两到三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迅速地掌握新的词汇、新的短语和新脾气。而在这个阶段,需要慢慢的减少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法以及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可以进行一些有效的沟通。
在这个阶段,除了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还需要和孩子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
简单明了的规则能够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当然,孩子可能会挑战这些规则,所以作为父母,更应该多一些耐心。
用理性和逻辑来说服孩子的父母比那些经常说“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父母更能让孩子信服。
自信的建立
事实证明,如果我们能坚持给予孩子适当的决策权的话,他们会感到更有尊 严,所以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无论是给予孩子权力还是自立,都是处于相对中,而非绝对。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是适度。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成功的环境。
父母不应该频繁地否决孩子们的决定,所以,倘若你知道孩子的自制能力有限的话,就不要带他们去玩具店或者糖果店这样的场所,以免不得不一再拒绝他们的要求。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既自然又容易掌控的成长环境,前提是必须是有益于健康的和充满社 会责任感的——所以要避免让孩子接触到武器、毒品以及儿童不宜的媒体节目,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无论是外部的环境,还是内部的环境。
学龄前的儿童大多数时候都沉浸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说白了就是以为“地球是围着我转的”。因此,无论你如何努力避免让孩子吵闹,作为家长,你都难免要经受不少考验。当你觉得孩子在跟你较劲的时候,别和他硬碰硬,只要冲突双方中有一方退让,争斗就会立刻 停止——就像在拔河比赛中一边松了手,比赛就宣告结束。
退一步海阔天空,况且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嗯,我其实会觉得如果能够和孩子较劲较赢了还是很有意思的,当然,较输了也别觉得丢脸就好。
为什么打屁股没用?
没有暴力只有呵护的环境才最利于发育
马萨诸塞州麦克林医院的研究员马丁·泰切尔博士(Dr. Martin Teicher)指出:“我们发现,在大脑发育早期遭受过忽略和压力的动物 在成年后更容易恐惧、焦虑和紧张。我们认为人类也是如此。”
我们通过使用暴力让孩子记住教训,但通过暴力的记忆,真的有用吗?
假如有人对我们自己使用暴力,我们是因为暴力而几下这件事,还是仅仅记得暴力这件事,而原本的事情是因为其他的信念而有所改变?
研究表明,打屁股会降低孩子的智商,而平静和安定的状态是最利于大脑学习的。如果孩子因为挨打而感到愤怒或是害怕的话,他就会变得提心吊胆,学习的进展也就戛然而止。经常生活在对暴力的恐惧中的 孩子会处于半惊慌的状态,在学习上自然也难以提高。
你的言行不一只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如果孩子因为挨了打才听话,你所给他的教训就是“用拳头说话”。我敢跟你打赌,他 会从你这里学会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当你的孩子长大以后并组建了他自己的家庭的时候,你是希望他用对话的方式还是用武力去解决他和配 偶之间的矛盾呢?
这点是我比较认同的,但同样也看后天自身的成长,而后天的比重以及改变的难度也会更高,所以与其去希望孩子在外来去奋力的成长,不如早早的为孩子成长,尝试让自己也有一些改变。
所以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这是一本能够让成年人也有所成长的书。
同样,写到这里也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些行为,比如生气的时候摔东西,每次摔完以后我都会觉得更加的痛苦,但我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去表达我自己所思所想。
一方面是我的父母并不接受我的想法,所以我会发现哪怕我想去表达,他们也是拒绝的,另一方面,我会对我的行为感到愧疚,我并不像这样去做。
当然,现在好了很多。
研究人员谢尔顿(Sheldon)和埃莉诺·格卢克(Eleanor Glueck)夫妇对正常孩子和犯罪少年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他们发现,某 些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在日后做出反社会的暴力行为。在他们的调查结果中,违法犯罪的苗头早在孩子三岁时就有所 体现——早在他们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不良影响之前。格卢克夫妇还发 现,那些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父母由于管束不了孩子而采取暴力的手 段,结果导致子女也变得有暴力倾向和具有攻击性。这种暴力行为发生 得越早,性质就越严重,后果也越可怕。他们还发现,从小在关爱和鼓 励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几率最低。
体罚可能会造成伤害
那些体罚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把握分寸和注意方法就没有关系。他们说:“永远不要带着怒气打孩子。”这等于是说,只要父母能足够冷静,就尽可以去伤害孩子。但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打孩子 的力气会越来越大。当打屁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家长们会下意识 地使用更多的武力,这只会让孩子更加容易受伤。
许多家长之所以捍卫自己打孩子的权力,是因为暴力为他们提供了 发泄失望和愤怒的渠道,而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 方法。世上根本不存在打孩子的恰当时机和安全方法,因为暴力行为的 本质决定了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级。
体罚一方面像权力的争夺,另一方面又是自身的情绪的宣泄。
打孩子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如同体罚一样,权力争夺中的不平等,而不平等显然对于孩子的自尊心会造成伤害,会让孩子觉得,如果我足够强,我就可以随意的对待你。
很多人会说:“我从小就挨打,现在不是很好吗?”或者“我当时 太淘气了,确实欠揍。”固执于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不愿意承认一直 保护他们的父母确实做了错事。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倘 若我们承认他们犯了错或者心理病态的话,就等于是在说我们自己是受 害者。为了不至于让自己觉得丧失了父母的疼爱,我们宁愿否认曾经受 过的伤害——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事情,我们都会为他们辩护,只是我 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继承父母的某些优良品质。如果你小时候 挨过打,但长大以后依然成了一个优秀的人,这绝不是得益于你所受的 那些体罚。很多成功杰出的人士小时候都挨过几顿打——但并非所幸如 此,而是所幸没有造成恶果。
不打孩子,那该怎么办?
你可以尝试用以下和平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 先弄清楚你自己的“心结”在哪里,以确保自己不会把怒气和 烦躁趁机发泄到孩子身上。
● 如果你发现自己火气太大而无法冷静教育孩子的话,就找个地 方先“降降温”。
● 从婴儿阶段就开始引导孩子并适当约束。
● 经常和孩子沟通你的想法和感受。
● 讨论你目睹某些事情的感受。
● 关注并包容孩子的感受,但同时也要设定限度。
● 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承诺过的事情一定要兑现)。
● 如果你的孩子做到了言而有信,就要给他鼓励。
● 给孩子提供一段“反思的时间”或是“冷静的时间”,如果是三 岁以上的孩子,你可以和他一起聊聊他刚才的行为,并问他下 一次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我将在下一节讨论该种方法。)
● 提供解决方案或者引导孩子思考解决办法——有时候孩子可能 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做,他需要你的指导。
为什么停止孩子当前的活动对于孩子意识到自身举动的不恰当不起作用?
当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不恰当的时候,会让孩子暂停当前的活动,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这样的方式其效果并不大。
孩子本身可能并不理解在发生什么,只是由于感到了父母很生气,于是通过跟随父母的话,来减少父母的情绪,从而保证父母是爱自己的。
我在视频中目睹了一个两岁的 孩子在角落里罚站,她的妈妈反复质问:“你还闹不闹?”孩子呜咽着摇摇头。这孩子之所以摇头其实是在心里说:“不,我不喜欢受罚。”然 而,妈妈却坚持要让她的女儿亲口说:“是的,妈妈,我不闹了。”
这位母亲不明白,孩子在情绪压力(被暂停活动所引起的)下很难 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和要求。她根本就不清楚“不闹”是什么意思,所以 即使孩子点头答应了,她也不知道她答应的是什么。所以极有可能她要 不了多久又会被送到角落去罚站,甚至还不知道这次又是为什么。
所以,面对两到三岁的孩子,最好的角度是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而不是通过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怎样是错的。
对大多数两岁以上的孩子,我建议父母放弃传统的暂停活动法而采用谈心的方式。这种谈心的方式是温和且不带惩罚意味的,它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冷静下来,反思他的所作所为,并为他提出 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不过无论是谈心还是各种形式的暂停活动,都不适用于两岁以下的儿童,因为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些都是行不通的。就好比一个成年人从来没有摸过车,你能期待他知道如何开车吗?除非你给他们示范,否则幼 儿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在孩子可以独立面对世界之前,家长都要给 予他们指引和教导。
沟通对于我们引导孩子至关重要。处罚会让我们和孩子疏远,妨 碍我们帮助他们成为独立的 人。《父 母、子女与权力斗争》(Kids, Parents, and Power Struggles)一书的作者玛丽·希迪·柯琴卡(Mary Sheedy Kurcinka)认为,如果父母能花时间来倾听和回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孤立和拒绝他们的话,孩子们会更愿意和父母亲近。孩子需要以父母为榜样,学习如何建立健康的关系。如果父母能够花时间和孩子交流,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行为的话,就无须动用伤害孩子感情的暂停活动法。
以下是采取冷静法则或者谈心策略的具体步骤。要记住,如果你的孩 子还未满两岁的话,请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其他事情上去。切勿和这么小的孩子谈心,年纪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应用冷静法则和谈心策略的步骤:
1.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孩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同时给孩子一些提醒,问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
2.如果孩子没有平静下来或者停止错误的行为的话,带他到一个“安静区”或“思考区”。与他一同坐下,给他帮助和关爱。请记住,你 不是在惩罚他。
3.时间长短并不重要,让孩子平静下来才是关键。不要听信人们常说 的什么“谈话时间等于一分钟时间乘以孩子的年龄”。不要给一个五岁的孩子“五分钟时间去思考”,有时大一些的孩子只需要一两分钟就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来,而一个年幼的孩子则可能需要你抱着 他坐上十分钟才能平静下来。无论你看到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都应该试着去同情、接受和面对。一个获得理解的孩子是不太可能一 直焦虑下去的。
4.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请他告诉你“有什么不对了”或者“这是 怎么一回事”。如果孩子理解有困难,把他做错的地方重复几次。
5.问问孩子:“下一次你会怎样做呢?”如果他不知道的话,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恰当的。
6.感谢孩子帮你想出了解决办法。
7.最后让孩子设想一下:“如果你下一次又犯同样的错误,会发生什么事 情?”告诉孩子,你可以帮助他改正,但你不会容忍不适当的行为。
冷静法则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一次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五岁的吉丽安用芭比娃娃打了三岁半的 丽萃。吉丽安的母亲走过来干预,因为丽萃太小了,还不能用很流利的 表达来阻止这种攻击行为。
妈妈:“吉丽安,马上停止。(妈妈轻轻拿走芭比娃娃。)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打人,我们要靠说话来解决问题。是什么让 你生气呢?”
吉丽安:“她抢了我的娃娃——我想要!”(吉丽安继续推搡着丽萃。)
妈妈:“我们不可以打人。让我们去另一个房间冷静一下。丽萃,你没事吧?我很抱歉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很快就回来。”(这时丽萃的妈 妈也过来安慰女儿。)
妈妈(此时和吉丽安在另一个房间里):“吉丽安,这是怎么回事?你看起来非常生气,你真的非常想要那个娃娃对吧?”
吉丽安:“我是想要娃娃,我喜欢那个芭比娃娃。”
妈妈:“我知道那是你最喜欢的娃娃,但是为了这个对小朋友又推又打对吗?”
吉丽安:“不对。”
妈妈:“如果下次你再需要帮助或者生气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你还会不会打丽萃呢?”
吉丽安:“不打了,但她不能拿走我最喜欢的芭比娃娃!”
妈妈:“那你告诉妈妈,下一次再生气的话你会怎么做?”
吉丽安:“我不打人了。”
妈妈:“还有呢?”
吉丽安:“来找妈妈帮忙。”
妈妈:“那你该怎么说呢?这点也很重要。”
吉丽安:“我会说:这是我的娃娃!”
妈妈:“也许你可以说:我正在玩,等我不玩了,就给你玩。”
吉丽安:“好的,妈妈。”
妈妈:“记住,生气的时候要找大人来帮忙,绝对不能打人。如果你再打丽萃的话,她会怎么样?”
吉丽安:“她会伤心。”
妈妈:“是的,她会伤心,你就不能再和丽萃玩了。你明白吗?告 诉我下次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吉丽安:“告诉大人。” 妈妈:“对了,我相信你会的。我爱你。现在我们去看看丽萃吧!”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吉丽安的妈妈选择用谈心的策略来教育孩子——前提是有充裕的时间。吉丽安由此懂得了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获得 自己想要的东西,暴力手段是不被接受的。然而,让吉丽安明白道理的 方式不是通过处罚或者痛苦的体验,而且她和妈妈之间的感情也没有受 到影响。吉丽安的妈妈之所以把女儿带到别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失去了控制,但并没有让她单独呆着。吉丽安的妈妈用理解和关爱的方式对 女儿提出了限制,她在让吉丽安继续和丽萃玩之前,先确保吉丽安明白 了应该遵守的规矩,并提供了矛盾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案例中,家长帮助孩子有很好的思考,思考如何在不动手的情况下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会怎么样。
无论是孩子自己,还是对于他人都有很好的照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