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农村孩子们:有时候,你的努力更像是为了挣脱命运无情的循环
对于农村出身的孩子们来说,努力是挣扎,是抗争,是不向一时的安逸低头,更是为了让自己不重复上一代人的命运,让下一代不重蹈自己的覆辙。
——————写在前面的话
有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6分的全国首部自拍体励志纪实片——最后的棒棒,讲述了一群棒棒们的悲喜生活,底层的艰辛、生活的沉重使这部纪录片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真实感。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棒棒老黄的故事: 65岁的他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棒棒,至今还未“退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想帮女儿黄梅偿还房贷,为女儿减轻一点负担。
1949年11月出生于四川一个偏僻山村的老黄,因为父亲是国民党政权的教书匠,家里还有十来亩土地,老黄一家被划定为地主成分,带着这个印记出生长大的他,成长的记忆中贯穿着饥饿、寒冷和恐惧,自然也无法拥有一个圆满的家。
后来,年届不惑的他与同村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丧偶女人结婚,女人怀孕时,正值计划生育政策最严格的时候,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的老黄为了高额的计划生育罚金,远走东北,拼命赚钱,三年都没有回家。三年后,老黄的妻子移情他人,与老黄分手,只留给他三岁的女儿黄梅。
为了养活女儿,老黄四处打工赚钱,女儿也被寄养在不同亲戚家里,18岁时,女儿网恋了,还与网恋对象未婚先孕生下了孩子。当女儿女婿逐渐懂事后,又在镇上贷款30万买了一套房子。
为了偿还贷款,一家人四处奔波,宽敞明亮的房子,一年到头几乎都是空荡荡的:黄梅的婆婆在川西一处工地上做饭,女婿去了遥远的日喀则修铁路。女儿则在电子厂打工,平时几乎都住在宿舍里。而老黄的外孙,则被寄养在自己乡下的外婆家里,对,就是那个当初抛下老黄和黄梅的女人。片中有一幕是老黄去替女儿送生活费顺便看看外孙,外孙很不标准地捏住笔向老黄展示自己的“杰作”,老黄哭笑不得:这个四岁就能从一写到十的孩子,怎么如今连2都不会写了?一家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四处奔波,外孙反而像当年的黄梅一样,过着留守儿童的生活。
看到这里时,我的心里忽然“咯噔”一下,黄梅的命运又在她的孩子身上重复上演,试想一下,如果黄梅的儿子不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孩子必然又会重复他的境遇----无法挣脱的命运循环。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对此深有体会。我是一名半留守儿童,在我一年级的时候,父亲就外出打工,母亲一边忙活地里的农活一边照顾我和弟弟。父亲挑起了我们一家的生活的重担,他用汗水为我们带来了更宽裕的生活,却缺席了我和弟弟成长中太多重要的时刻。妈妈从小对我教育最多的一句话是:闺女,一定要好好学习啊,不然你以后过得就是跟我一样的生活。妈妈的生活是什么样我是最清楚的: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午,她在田里除草除到一两点,回到家里根本没有时间午睡,做点饭吃完又去地里忙活;秋天收获的时候,有时候爸爸因为手头有事忙会晚回家几天,身高不到一米六的母亲会自己背着一袋几十公斤的大麻袋,一趟趟往家里运粮食,她的身体和地面几乎成45°角......
也许是妈妈的话在一直激励着我,当我终于走出农村,来到大学,来到城市,见识到这个广阔世界更多的人与物,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一直在奋斗的时候,再回头看同村已经结婚的发小,他们无外乎有两种命运:一种是老公在外打工,自己在家带孩子,他们的孩子跟当年的我们一样,又在重复留守儿童的命运;另一种是自己和老公一起出去打工,带着孩子,过着城市边缘人的生活。生活无法带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权利。再回头审视自己走过的路,与他们相比,我也 没有觉得自己有多少优越感,更多的是一种庆幸,庆幸自己当年没有放弃学习,庆幸自己没有过早的为一段恋情而付出余生的代价,庆幸自己一直在向前奔跑,在他们被孩子和生活琐事烦扰的时候可以依然在职场披荆斩棘,步履不停地迈向前方。
尽管生活也时常以痛吻我,我也要俯身捡拾它洒落的一地鸡毛,高额的车贷房贷以后也会让我心力交瘁,但起码我的孩子以后不会是留守儿童,他的父母会努力陪伴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们会带他去公园、去动物园、去博物馆、去爬山、去看海、去更多的城市、看更美的风景,也许对城市出身的孩子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这是我的孩子跟儿时的我完全不一样的轨迹,他终于可以过着跟我不一样的生活。命运对于我们而言,不再是无情的轮回重复,而是在不断向前,向着美好又温暖的前方。
前三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第一次在简书写东西,还请大家多多关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