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2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222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
前面讲的阳明病是肠胃里头有热结的。如果没有热结,而只是有热呢,而且这个热主要在胃中以及胃以上的区域?这就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胃热最烧灼人的津液,所以白虎汤里有粳米速补津液。如果胃热没那么严重,津液损耗也没那么大,而且兼有表证呢?那就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疏散解表,石膏清热,只有一味炙甘草补津液。后世温病学里的代表方子桑菊饮和银翘散,事实上方义和麻杏石甘汤类似,是清凉解表之法。有人说《伤寒论》没有治温病之法,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伤寒论》只是药简力专,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代表方而已。
原文: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7合,日三服。
注解:
这个方子很多经方家归入利水之方。的确,从药物来看,除了阿胶外,都是所谓的利水药,但这个归类我认为值得商榷。这个方子有治阳明里热和利水的双重用途。
这里的“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是里热的反应,脉浮不一定就是表证,有里热而脉浮也是很常见的。这里的小便不利主要不是因为津液虚,若津液虚到小便不利,那就是大虚了,这里还没到这个程度。但津液虚是有的,毕竟是阳明里热,里热是烧灼津液的。这里的小便不利主要是因为热蕴于下焦,膀胱内浊热蕴结,尿道涩滞不通。
热蕴下焦用滑石。滑石的清热作用类似于石膏,同时这味药非常滑,是润滑剂,能走下焦,所以对尿道的涩滞热痛很有效。阿胶能滋养阴液,因其味厚,厚则沉,滋养下焦津液,可以合白虎汤里的粳米类比,五谷入中土,滋养中焦津液,阿胶也能润滑。这两味药合在一起,既能解热养津液,又能润滑尿道,适合这里的小便不利。
猪苓的作用类似于泽泻,比泽泻更咸寒更能走下。说这个方子是利水之方,是因为有猪苓,泽泻。既要利水,为何还要用阿胶这样滋腻的东西?再说,药没有什么利水不利水的,这三味药只是有降渗的作用,擅长走下焦。药物只是一个能量场而已,这种下行能量场未必只针对水,有水引水,无水引热。比方说茯苓,也可用于安神和去烦,就是用其引火下行之作用。这几味药在这里主要是降下焦之热。所以我认为猪苓汤也可理解为阳明病方的变化方,适用于下焦水热之结,区别于承气汤的大便硬结。
猪苓汤和承气汤的区别:承气汤是泻肠中硬结;猪苓汤是泻膀胱热蕴。
猪苓汤和白虎汤的区别:白虎汤擅长解上焦之热,兼救中上焦津液虚;猪苓汤擅长清下焦之热,兼救下焦津液虚。
猪苓汤擅长治下焦的炎症。尤其擅长治尿道涩痛不畅,若偏热可再加大黄;若偏胃虚的可加建中药;兼有水饮的,可加白术,桂枝。有医生甚至用猪苓汤加炮附子治过阴证的尿道炎症。阴证的病人,因循环不通,同时在膀胱尿道这个局部有湿热瘀火是完全有可能的。炮附子针对整个身体的阴证,猪苓汤针对下焦的瘀热。所以说药物无非是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只要能适应人体的切实情况就能治病。
猪苓汤加大黄对肾,膀胱,尿道这个系统的结石有奇效,这是因为大黄的攻下,加上阿胶,滑石的润滑。
原文:
224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注解:
这里的汗出多而渴,是胃中热燥,应该是白虎汤的方证,自然不能用猪苓汤,猪苓汤是利下焦的,下焦有热则利热,无热那就只能利小便了。用在这里是不对证的。
一般习惯把猪苓汤归入利水的方剂,大约是因为这个条文,这还是受某方治某证,某药治某证的思想的影响。单说利水其实是局限了猪苓汤,没有正真认识到方药在人体里的能量场作用,就像上一条里举的例子,很多时候并没有湿证,我们也能用猪苓汤治好病。
原文:
225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
这里说的是阴证的表里同病,里有寒,很严重的虚寒下利,肠胃已经没有消化能力了,排出的食物还是原样,这叫“下利清谷”。表有热,那这个发热是少阴的可能性大。三阴只要出现合病,都是治从太阴的,也就是以太阴为主。太阴病,以四逆汤为主方,这里用的就是四逆汤。
为什么三阴合病药治从太阴呢?因为阴证的实质是津液虚。能量是第一原则,自身都没有能量怎么能治病,津血只能通过脾胃运化来化生,所以要从里论治,先温里建中。
原文:
226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注解:
若胃中虚寒,不能受纳,喝水都会吐出来。
原文:
227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注解: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这是温病,如果病人能吃,吃很多,就有可能出鼻血。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出鼻血一般是在体育课,或者玩耍了之后。运动会急剧消耗津液,再稍感风寒,人体就只能动血驱邪了。出了鼻血,邪气就排走了,一场感冒就躲过去了。
原文:
228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
这里讲的是阳明病误下。阳明病如果没有大便硬结,所谓“其外有热”,这是热正试图从体表来解,那就顺应人体的排病模式,用白虎汤或麻杏石甘汤。这是不能下的,如果误下了,有可能会结胸,就是热邪内陷与津液互结。如果不结胸,只是“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这是下药把胃弄虚了,运化失权,热郁于胸膈之中不得出,那就是栀子豉汤的适应证。
从这里可以看出,六经的思维方式是一以贯之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层面的划分,有的很典型的是表,有的很典型的是里,也有在半表半里,也有的在这三者之间的中间区域,这里的热郁于胸膈,可以理解为比表更趋向于里,却又不是典型的半表半里。不管怎样,只要以表里层面的思路去理解,就能找到合适的组方。
原文:
229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
发潮热是里有积滞,大便溏稀说明积滞不严重,或者积滞已在化解。小便正常,那就不会有发黄之类的证,热没有蕴积于肌体。胸胁满是少阳证。那就治少阳好了,用小柴胡汤。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