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社会热点火星头条

霍金,愿你在去往真理祭坛的路上走好

2018-03-14  本文已影响15人  追火车的人

  “真理祭坛”一词来源于大刘的一篇短篇科幻小说——《朝闻道》,是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之一。小说中霍金作为最后一个登上真理祭坛的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让“排险者”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不是大统一模型,不是物理学本身是否存在,而是: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刘慈欣对霍金的最高的敬意,也让霍金这一离我们既遥远又不陌生的人物真正在我心中树立了形象。而今天,当他真正离开时,我们又有多少触动呢?

   相信无论是文科理科,霍金那一坐在轮椅上的形象早在小学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里,身残志坚是课本中给我们定义的霍金的存在。相信当时的我们对这一描述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无非就是一个残疾人靠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

   而真正去读霍金传的人,又有多少?而真正静下心来去看《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的人,又有多少?当然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纯属是靠着情怀了,霍金的生平在脑海中也已渐渐模糊,但第一次从数学,从物理的角度去尝试理解时空穿越,时间悖论的那种惊奇,第一次去思考“光锥”这一概念的逻辑,第一次从一个科学家的高度去看待其他的科学家的那种莫名地平凡感,那种从日常中,从力的分析,从经典物理中第一向高速世界窥探的感觉,不是每一位小学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乃至大学生都能有的体验。

   后来我了解到,霍金在决定写这种科普性的读物的时候是遭到了不少人的诟病的,认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不去做他的本职工作写什么科普读物......而这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中心。

   我认为在霍金为大爆炸,为黑洞理论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他的三部曲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些书籍的存在意义 是完全可以与前者达到同样的高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看什么?军事?政治?文化?错!是教育!那么一个生物种族的未来看什么?霍金告诉我们,是科学启蒙。多少伟大的科学家在人生中的最后阶段开始研究神学,多少科学家最后死在自己的理论上,当然这里并没有半点贬低的意思,他们当然都是时代的伟人,人类的引路人,他们的结局是壮烈而光荣的——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为科学献身。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物理”?第一次让我这么思考的除了在霍金在书中写的(具体是《时间简史》还是《果壳中的宇宙》我已经记不清了)“人存原理”,还有就是刘慈欣的《三体》,如果说科普是科学启蒙的铺路石,那么真正的硬科幻就是科学启蒙的台阶,不是说让你去学习到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让你能真正意义上的感受一下,对 就一下——什么是科学思维,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假设。刘慈欣给物理下了一个定义——“毒品”,我不知道霍金到如今经受了多少皮肉之苦,有多少难言之隐,但是他如此身残却活到到如今靠的绝对不是仅仅“志坚”,何为最幸福的人生?或心无所依,浪迹天涯,逍遥自在;或为一件事走火入魔,心无旁骛,一道证明,一个理论,一个黑洞,一个宇宙,对他来说,这才是真正活下去的动力。而他也真正做到了,在果壳中,看到整个宇宙。

   物理,乃万物之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 是一场历史的马拉松,而绝对不是百米冲刺,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霍金坚持出书的初衷,我想也正是明白这些。当我了解到曾经因这三部曲而掀起的全世界对物理学,对黑洞的狂热的浪潮,回望我们的当下,当然我们不能过多地去评判什么,但我们要对自己负责。

   霍金——就是我心中实际存在的 海贼王,那时他不顾一切反对坚持要留下这三部著作,与海贼王哥尔·D·罗杰选择的自首难道不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同一个高度上的选择么?

如今他已走上真理的祭坛,希望这次没有排险者在那,我希望是整个宇宙回答他的问题,告诉他——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如果人类不思考,上帝连发笑都不屑。

   斯人已去,只愿这是一位伟人的离去,但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