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ty

(系列1)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020-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续袁

计算机网络

网络分层⭐

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 OSI 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理论完善,但复杂且不实用。

学习网络原理使用五层模型: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

实际使用 TCP/IP 模型: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每层使用下层的服务来提供服务,对等层间的数据单位是协议数据单元 PDU,上下层间的数据单位是服务数据单元 SDU。


应用层

应用层协议定义了应用进程的通信规则,应用进程互相通信完成网络应用。

应用层协议包括:


运输层

运输层负责向主机应用进程间的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由于一台主机可以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运输层具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复用就是多个应用进程可以同时使用运输层发送数据,分用就是把运输层收到的数据交付给对应的应用进程。

运输层协议包括:


网络层

网络层任务:① 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把运输层数据报封装成分组传送。② 选择合适路由,使源主机的分组通过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机。

网络层协议包括:


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的分组封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输,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信息)。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到哪个比特结束,从帧中提取出数据上交给网络层。控制信息还使接收端可以检测收到的帧有无差错,如果有差错就简单地丢弃,避免继续传送而浪费网络资源。

链路层协议包括:


物理层

物理层尽可能屏蔽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使数据链路层只需考虑本层协议和服务。

物理层的数据单位是比特,发送方和接收方发送和接收 1 或 0,因此物理层需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 1 或 0,以及接收方如何识别发送方所发送的比特。此外物理层还要确定传输媒体规范,例如接线器形状、电缆电压范围等。


TCP⭐

特点

TCP 是面向连接的,一个应用进程在向另一个进程发送数据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发送某些预备报文段。

TCP 提供全双工服务,允许通信双方的应用进程在任何时候发送数据。TCP 连接的两端都有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发送时,应用程序把数据传送给 TCP 缓存后就可以做自己的事,TCP 在合适的时候发送;接收时,TCP 把收到的数据放入缓存,应用程序在合适的时候读取。

TCP 连接是点对点的,只能是单个发送方和单个接收方之间的连接。

TCP 提供可靠的交付服务,通过 TCP 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按序到达。

TCP 是面向字节流的,流是指流入进程或从进程流出的字节序列。虽然应用程序和 TCP 的交互是每次一个数据块,但 TCP 把数据块仅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TCP 不保证接收方的数据块和发送方的数据块具有对应大小的关系,但接收方的字节流必须和发送方的字节流完全一样。应用程序必须有能力识别收到的字节流,把它还原成应用层数据。


UDP 和 TCP 的区别⭐

UDP 无连接,发送数据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减少了开销和时延。

UDP 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不保证可靠性,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连接状态。

UDP 面向报文,UDP 对应用层报文添加首部后就交付 IP 层。

UDP 没有拥塞控制,网络拥塞不会降低源主机的发送速率,这对某些实时应用很重要,如视频会议。

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通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