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breath becomes air
All lives have equal value, but some deaths seem particularly cruel.
生命虽等价,然逝去却不尽相同,有的会更让人深感残酷。保罗·卡拉尼什的逝世给人带来的沉重感并不仅仅来源于他出众的才华,更是因为他面对死亡时的坦然从容。
书翻至最后一页,我有点怀疑这是不是最后一页,最后不应该有国际性惯例般的谆谆告诫以及发人深省的反思吗?其实看到最后一章就已经预示着尾声了。细细回想,才发觉这是写实类的生活记录,没有故作姿态,追求的是哀而不伤。这种纪实类的书更容易触动读者的心灵,而且是涉及到癌症和死亡的话题。在国内,谈癌症色变,说死亡言闭,读这类书籍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生命,理解死亡。
保罗在书中主要描写自己的角色是医生,病人。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保罗提倡“医生的职责并不是让病人回到以前的生活,而是帮助他们和家人朋友面对接受困境,理解死亡,找到生活的意义价值”。尽管当代医术已经很先进,但是由于人体复杂的结构功能机制,很多病医生也是无法治疗痊愈的。面对这种病况,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医病,更是医人。在延缓死亡降临的同时,更要帮助病人向死而生,找到生活的价值。其实这也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因为要死去的时候才去做某些事和不做某些事,而是遵从内心的想法,果断且及时去实践。
作为癌症患者,保罗不故作坚强刻意回避,亦不深受其忧。真正的勇者是面对残酷现实时,不惧怕死亡,更不怕活下去。保罗像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尝试性的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和完成自己的文学写作。虽然知道自己终究难免一死,但是不知道那天何时到来,可以明确的是比正常人要早。我觉得保罗的内心对此是有所疑虑的,但是却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更没有借此来告诫读者增加正能量。他只是用自己的言行以及自己的思考来帮助大家理解死亡,读者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会经常思考人生及死亡的意义。
其实,这本书很久之前已经看完了。但是最近看到一篇公众号的文章,才回想起来,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书。公众号作者的一朋友身患癌症,还有一朋友意外身故,于是作者就感慨思绪万千。有时候真的觉得生命很脆弱,偶尔很怕死;有时候面对死亡又是那么坦然,向死而生。保罗也说生命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那么奋斗求生是为了什么呢?在读此书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我也在不断思考。
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有的人活着主要是为了自己,为了享乐为了突破自我;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各种崇高的理想,为了家国等等。并不是说人活着的目的不同而有了高低贵贱之分,毕竟每个个体都有存在的理由,都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人需要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是什么,厌恶的是什么,并驱动自己去追寻去践行。
虽说人必有一死,但是在活着的这段时间的人生决定着死亡的差别。在死神降临的那一段时间,每个人都难免于回顾自己的一生,谁不想没有遗憾的带着微笑离开人间迈向天堂,谁不想流传下精神上的物质文化?
You that seek what life is in death.
Now find it air that once was breath.
New names unknow, old names gones.
Till time end bodies, but souls none.
Reader! then make time, while you be.
But steps to your eternity.
---Baron Brooke Fulke Grev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