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假期(十四)
为提高教师对于《指南》中数学领域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我园在本周对于《3-6岁儿童发展指南》再次进行了解读与观看。其中《指南》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提供条件。反观日常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往往说得太多,幼儿做的太少,教师成了课堂中的“主角”。因此,在解读完《指南》后,结合日常工作反思,我认为在数学领域我们可以做:
一、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是学会算数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这说明数学不是按成人意志能“直接教会幼儿的",而是要通过幼儿的“动作建构“动作内化"“发明"来学会的。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他们的心理表象符号功能处于萌芽阶段,符号功能所产生的心理表象是具体静态的物像,而不是内化、概括化的动态式心理表象。动态式心理表象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的自由探索与亲自体验才能达到,仅靠单纯口头传授是难以形成的。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从演示到演示,从教到教,而要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石子、树叶、贝剪刀、纸、笔、沙漏、盒子、塑料空瓶、毛线、布条、算式卡片、木珠、计算器、七巧板、扑克、钟表、量杯等,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具体的材料,初步理解、形、量等数学知识,只有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他才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并且能从心理喜欢上数学。
二、利用教学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搜集了大量幼儿感兴趣的数学教学游戏。如学习了“8相邻数",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玩“抢椅子"的游戏,进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示8把椅子,请9名幼儿参加游戏,教师击鼓,游戏开始,鼓停,有1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由此,通过对应比较,得出8比9少1,抢不到椅子的幼儿淘汰出去,椅子和幼儿一样多,拿掉一把椅子,继续游戏,再通过对应比较得出8比7多1。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犹如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三、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在幼儿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也时时都有,处处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在平时生活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技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如在午睡前,我们可以让幼儿按鞋子的种类进行排队让幼儿进行排序,计数比较,在两点一餐时我们让幼儿发放餐具、点心等让幼儿积累一一对应及数量多少的经验,使他们在有意无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数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