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很冷心更冷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70期“危”专题活动。
如果一定要在人到中年找一件事情来坚持,我觉得“坚持养生”应该还蛮有意思的。最近广东这几天的天气是断崖式下降,人在家里坐,风从四面来。所有的厚衣服厚被子全数出动了,可仍会觉得手脚冰冷,瑟瑟发抖。
过年前大家都准备尽力一搏,我也给自己加点料,来点刺激的,从早到晚排满了“课”。来“加料”的孩子各式各样,有聪明有余而勤奋不足的;有脑瓜子不行但是态度极好的;有天资聪颖可后来荒废的;还有就是本来已经是“高处不胜寒”的想继续“卷”的......反正一到六的课本练习来回切换,差点烧掉了我的cpu。
努力的结果肯定是有进步的,一天就只有24小时,把时间扯在了这科,那一科可能就会少了时间,要是原来知识已经是缺失的,那就更容易顾此失彼了。要是祈求把一整个学期的内容浓缩在这十天半个月里头,肯定是妄想。但是趁着假期把自己缺失的或者不够牢固的知识温故知新,确是可以的。只是这种“危机意识”不可能来自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这就是很多父母所谓的“焦虑感”。我们所提前预判的,孩子并不感冒,或者你想的只是最坏的结果呢?
昨天看了一个我关注蛮久的博主妈妈,她口述了自己和丈夫商量后最终把孩子送出国的决定,让我思考了比较多。这位博主的孩子其实是一位学霸。她的家是在中国比较发达的“江浙沪”,她说以她孩子的成绩,一般考个一本没问题,但是要是想上个“985”或者“211”会比较难。它说尽管是学霸,能进重点院校的比例仅仅只有不足10%。她也看过国内比较好的的职业中学,有的专业学生甚至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企业签约,年薪几十万也是有的。但是选择职业学校还是有同样的问题,让一个还是初高中阶段的孩子决定自己以后的职业方向,显然不太现实。因为她的儿子就是到了高中,依然对自己的未来还是一无所知。
这位博主对比过国内外的教学方法,觉得非常不一样。它觉得要是把人生当成是一种体验,能让儿子多体验一下不同的教学氛围也是好的。
说实话,我身边也会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打算送孩子出去读书的说法。之前我也只是听听而已,压根没想过,也从未觉得有任何出国留学的必要。因为在我看来,出国除了增长见识,和较大的开销以外,其余的都是有钱人的“权利”。听了她的整个心路历程后,我好像有点理解为啥中国那么好,国外移民的生意还是一直有人做的原因了。因为“改头换脸”回来,真的比较吃香。
回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情况我也了解了个大概。可就是越了解,焦虑感就会越强。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
轻轻叹一声,既然无法改变命运,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刚刚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看到木棉花开了,说天气应该冷不了多久,那就期待他们的话应验,希望温暖就会在不久后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