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历越多话越少?因为懂得
为什么经历越多话越少?因为懂得 | 为什么经历越多话越少?因为懂得 | 为什么经历越多话越少?因为懂得 |
---|
为什么人会越长大越迷茫?因为复杂
前段时间在《人物》里看到对詹青云的采访,有段话很让我有触动。大意就是:
小时候对自己的期望会很高,人也很坚定,觉得未来还很长,可以实现的东西还有很多;
但是真的长大到这个时候了,开始觉得,可能一辈子能做到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能够做成的事情太少了,能读完的书太少了,能学完的东西也太少了。
而迷茫在于,小时候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更坚定,是非对错分的很清晰,但是现在却没有那么坚定。
“年轻的时候觉得人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什么都来得及,现在就是又觉得要抓紧时间,又觉得很难入手”,这大概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吧。
直到下一个阶段,经历过迷茫、经历过磨难、经历过挫折弯路、也经历过收获与欢乐,最终变的笃定、从容、自信。
写到这里,想起了有次和朋友聊起“单纯是不是傻,该不该学习厚黑学”时,她说的一段话:
“初入职场,我坚信单纯和真诚是最好的,现在想来,是因为那时候,除了单纯,我也不会其他方法,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后来,背的锅多了、委屈与眼泪多了,开始推崇“厚黑”,觉得单纯就是傻。因为之前的单纯,确实是傻白还不甜啊;
到现在,摒弃“厚黑”,返璞归真,坚信真诚、坦荡才是真正的智慧,是因为自己已经成长到,有足够的分辨力和处事能力。看起来都是单纯,但却不同于那时的傻”。
从天真热血的无知单纯,到挫折后的怀疑与迷茫,再到智慧的笃定和从容,这是一个有意识的去修炼的过程。
用时多久,就看个人的天资与造化了。
为什么经历越多话越少?因为懂得
经历越多,越懂得世事的复杂,不再那么急于评价;故事越多,也越懂得背后的感情。
于是,不知从何说起。
最近刷网易,看到有位网友对于几首老歌的评论。
《漂洋过海来看你》: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飘洋过海的来看你,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
《山丘》: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水手》: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渐渐的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
他说,
小时候听这些歌,只觉得大白话,听不下去;
现在,词还是那个朴实的词,却觉得字字深情,无语凝噎。
是啊
这样的歌,还有很多很多……
毕业后,才明白《同桌的你》的离别、不舍和期许;
离家后,才会像水手一样的倔强、无助和不服输;
到了中年,才知道越过山丘、无人分享喜悦也是一种痛苦
为什么歌没变文没变,感受却变了?因为时间
小时候听歌,喜欢听那些轰轰烈烈、风风火火的旋律;
小时候读书,也喜欢那些冲突明显、跌宕起伏的剧情。
后来才知道,总有些歌曲,初听不识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歌曲没变,变的是我们的经历。
后来才恍然,总有些故事,初读不懂字中情,再读已是泪满面;文字没变,变的是我们的心境。
于是明白,那时候忽略掉的一些文章,不是不好,只是自己不懂罢了。
而现在,却越来越喜欢那些朴实、细腻的文字,没有大起大落,只是娓娓道来,但就能读出生活的味道。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这是我近年来每年都会翻出来读一次的文章
每一次,都会眼泛泪花
然后明白,当年上学时,被原文赏析、阅读理解折磨,却完全没有领会作者的深意。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有多少深夜,想起和父母的往事,会责怪自己当时“真是太聪明了“。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有多少次离别,我们都和父母故作轻松。
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们在外飞翔时,曾经作为顶梁柱的父母却渐渐老去;脾气缓和了,但掐指一算,相处的日子还能有多少呢?
为什么渴望初见又渴望知己?因为变化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读《增广贤文》时,看到这句话,大意就是“人和人就停留在初相识的时候多好啊,这样到老年也不会有怨恨之心了“。看到这句,我想起了那些一开始热烈纯粹、随着时光变迁、世事变化中又慢慢远去的朋友,心想,对啊,没有了接下来的一地鸡毛,那该多好。
但是,当我看到下面这句评论时,忽然内心一阵。“这是片面的、似是而非的道理,尽管停留在初相识的时候,不会发生接下来的曲折,不会有怨恨之心,但也失去了找到朋友和知心者的机会,到最后还是形影相吊,茕茕孑立。
我在后面注评到:虽然“人生若只如初见”,必然不会有接下来的“何事秋风悲画扇”,没有了痛,但也没有了深入的了解,避免了伤害的可能,也没有了成为知己的可能,依然是孤独。
所以,人们才千百年来都咏叹《高山流水》吧。哪怕深入了解,那感觉还是初见般的一见倾心,而且随着岁月推移,情谊更加深厚,何等幸事!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