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娱乐至死 细思极恐

2018-10-16  本文已影响13人  会喷水的五娃

今天中午,跟我一个同事聊起了范冰冰的逃税漏税的违法行为,罚了8.83亿,写了封道歉信,现在又重新在公众视野里出现,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甚至有“忠粉”发微博说:

“在我面前,范冰冰连错也没有,范冰冰她凭一己之力把整个行业的罪责揽了下来,整个行当都欠范冰冰的,我岂止不为范冰冰感到羞愧,我根本就是为她感到骄傲,在我们这个时代,范冰冰是我的英雄。”

我真的不明白,一个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公众人物,怎么就能成为英雄?

难道土匪窝子被端了,所有的土匪都跑了只抓住了一个,抓住的那个就成了英雄?

也许就是这样千千万万三观扭曲的粉丝,才成就了今天中国的明星。

我对同事说,我觉得很多人的价值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对于越界的明星艺人和公众人物就应该彻底封杀,就算法律层面的惩罚不严厉,但来自社会的惩罚一定要严厉,他可以重新做人,但一定不能重新做明星。

可我同事却对我说,这是不可能的,粉丝喜欢的东西怎么可能封杀呢,管那么多干嘛呢,你也影响不了他们,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得了。

我听到这样的话有些气愤,但更多的是无奈。

也许他说的没错,一个人的力量确实微不足道,什么都改变不了,但如果人人都觉得娱乐至死的社会与自己无关,只要自己保持独立之思想,不被娱乐至死的精神所腐蚀,其他人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与我无关。

如果邓稼先也这样想,也许中国就不可能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如果袁隆平也这样想,也许中国乃至世界会有更多的人忍受饥饿;

如果黄文林也这样想,也许你我早已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人人都觉得社会的好与坏都与自己无关,那才是一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悲哀的事情。

一、“ 娱乐至死”剥夺了人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娱乐已是这个时代的传媒霸权,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只为博人一笑,艺术价值和伦理道德都可以弃置一旁,可谓“得娱乐者得天下”。

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的肉体只是一个躯壳,里面充斥的是空虚和麻木,娱乐便成了永恒的追求。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提出可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看法,该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用事实论述: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前些天,崔永元发表了《一声长叹一声雷》一文,当所有人都感受到胜利喜悦的时候,他却讲述了近期的遭遇,被骚扰,被威胁,被调查,在文章末尾写到:

“崔永元,

你怎么会把一手好牌打成这样?

昨晚,

梦见了远在天堂的父亲,

他说,

记住三个字:不能退。”

可就在崔永元发文后不久,范冰冰微博也在当夜更新了。

事件刚过,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马不停蹄的奔向这片名利场。

微博下面的评论是这样的:

据范冰冰及其家人的共同好友爆料,“范冰冰已经缴清所有罚款,改名范姐继续工作!”看她的近照,表情确实轻松气色佳。

一位主持人曾在微博发过这样一段话:几千万的不纳税,几千块的纳税,几千块的傻啦吧唧捧红了几千万不纳税的,甚至还替几千万不纳税的当水军骂揭发几千万不纳税的人“有病”!究竟谁有病?

如果范冰冰罚完款后,还能风采依旧,活跃荧屏,而举报者崔永元却黯然离场,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

为什么中国大众,对劣迹明星容忍度这么高?

一个普通人如果做了犯法的事情,可能连一份好工作都找不到,而明星做了犯法的事情却依然能出现在公众视野,大把捞钱,嬉笑之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如果说出轨、小三是道德问题,可以原谅,那些吸毒犯法的明星也能被原谅吗?

因主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柯景腾一角,柯震东迅速火遍了两岸三地,邀约不断。

结果没过多长时间就因与房祖名一起吸毒被抓,可是他不但没受到指责,粉丝还为他辩解求情,甚至有粉丝决定也去吸毒,这样才能被抓进去陪男神一起做牢房。

14年8月柯震东被捕,随后12月便出席公益活动付出。第二年就开始接广告,出席各种商业活动。

一些愚(sha)蠢(bi)的圣母粉丝,就算偶像做了违背道德底线,触犯法律法规的事情也会无条件的支持偶像,还会装作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说一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他们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次机会!

你给他们机会,谁给那些奋战在一线牺牲的缉毒警察一次机会?谁能让他们再一次拥抱,那些他爱的人?

禁毒事业承载了多少人的血和泪,中国的缉毒警察们奋战在中国边境与毒贩斗智斗勇,冒着生命危险保卫这片净土,可是本该以身作则抵制毒品的公众人物却成了消费者,给了毒贩市场。

也许,他们吸食的毒品上,就沾染着缉毒英雄的鲜血。

这个社会怎么了?

有些人做着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后,依然受到人们的崇拜、追捧,而那些做着世间正义之事的人却要隐姓埋名,受尽苦楚。

如果我们不抵制这样的现象,明星犯错的成本如此之低,大众为了娱乐抛弃了原则和底线,那接下来又会出现多少个“柯震东”、“范冰冰”呢?

二、娱乐需要有度

前些天,我在朋友圈转了一篇文章叫《奶头战略 细思极恐》,根据文章所说,“奶头战略”这一重要“理论”出自美国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之口,大意是,20%的精英给80%的大众提供大量娱乐和游戏,就好像给他们塞上奶嘴,让他们丧失思考能力,化解他们的不满情绪。

文章大意是说,在1995年“奶头战略”正式提出之后,第二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出现了第一个以演员身份登上封面的中国人——巩俐。至此,中国的娱乐业迅速崛起,民众越来越关注娱乐方面的讯息,而对时政科学、教育民生、科技创新越来越淡漠。

朋友看过这篇文章后,还与我进行了一番探讨。他的观点是这篇文章纯粹是无稽之谈,故意煽动大众情绪,要按照这个观点来看,那国家就应该禁止娱乐了。我觉得他的观点太过于极端了。我认为文章表达的观点并不是说娱乐百害而无一利,只是说过度的娱乐会侵蚀人们的灵魂,使人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后来上网查了一下,关于“奶头战略”也只是出于他人之口,并没有官方的证实,是真是假谁也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所以暂且抛开“奶头战略”真假的问题,仅仅看文章中关于娱乐的观点。

一篇文章,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许文章中的表述有点夸张,但以我来看也并不无道理。我认为,娱乐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任何人都离不开娱乐,只是每个人娱乐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任何过度的娱乐,只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空虚和对娱乐更强烈的渴望。

跑男、中国有嘻哈、极限挑战等等综艺节目更新不断,抖音、微博、直播等娱乐软件层出不穷,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游戏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多少90后,00后的空闲时间被这些泛娱乐的东西所占据。

作为一个90后,我也会刷刷微博,看看抖音,偶尔跟朋友开黑打打游戏,但这些东西只是作为工作学习后的消遣,占据的时间很少,我会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提升自我的事情上。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身边有多少人下班之后,回到家,躺在床上,大把的空闲时间浪费在这些毫无意义东西上,他们看的越多,玩的越多,陷得也就越深,越难以抽身,一旦放下手机,焦虑、空虚感便涌上来,如此往复,成了恶性循环。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

有个高票的答案是这样的,“年轻人千万不要碰的东西之一,便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

也许现在娱乐还没达到至死的程度,最起码还有一些头脑清醒的人,不会因过度的娱乐消耗自己有限的时间,可是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每个人都觉得与自己无关,娱乐至死的精神早晚会侵蚀每一个人。

三、“  娱乐至死 ”正在改变青少年的价值观

前不久,一组众多国内知名媒体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的榜单,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看到这些上榜的人物真的有些令人震惊,网红的票数竟然比企业家、科学家还多,谁的粉丝多、知名度高,谁就能上榜么?或者是想要宣传,这个时代,当明星,当网红才能受万人敬仰,名利双收吗?

这个评选真的毫无意义可言。

今年6月份,新华网发布了一个调查结果:《95后谜之就业观》,54%的人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当主播网红。

早在两年前,北京多所小学曾做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的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网红。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甚至为孩子报了“网红培训班”。

找不到工作,可以去当网红!学习不好,可以去当网红!工作太累,可以去当网红!

王思聪的女朋友是‍网红!罗‍志祥的女朋友是‍网红!林更新的女朋友是‍网红!刘强东的女朋友是‍网红!连郭富城‍的女朋友也是‍网红!

其实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可以去实现个人追求,当化妆师、cosplayer、配音员、网红,都没有问题,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可是当一个职业的价值被扭曲的时候,青少年的价值观也被改变了。

任何职业的选择,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和否定自我价值做出的选择。

当网红可以瞬间成名,可以一夜暴富,可以交到富二代,可以迎娶白富美,只要颜值高,好像不用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得到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金钱和地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侵蚀,从而丢掉了最宝贵的财富——实干精神。


这篇文章只是想告诉人们,娱乐是人类的创造出来的,但我们不要被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毁掉,不要让我们有限的、宝贵的时间被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娱乐塞满,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思考的能力。

在快被资讯淹死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智慧。因此,能够在恰当时刻把正确资讯组合起来,并在进行严谨思考后做出明智的重要决定的综合者,将是未来主宰世界的人。

                                                                               ——Edward Wilso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