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习俗”

2022-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书馨_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吃粽子是全国各地过端午的最为统一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家乡习俗: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戴荷包、看闺女。

我小时候,正值困难时期,家境不怎么宽裕,父母皆务农,我们姊妹四人,能够填饱肚子就已经不错了,至于粽子吗?是母亲省吃俭用,卖了鸡蛋赞下一点点钱,在端午节的早上买上四个小粽子,我们每人一个,父母亲都说不喜欢吃,或者说吃不惯,那时我小,不知道父母是不舍得吃,他们天天吃窝头吃地瓜面煎饼,总是把最好吃的留给我们小孩子。

端午节的前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就到河边或山坡上找艾草棵,用镰刀割下,捆成一小把,带回家立在院子里显眼的墙跟处,宝贝似的生怕丢了。我拣些较大的完好的艾叶摘下来,再找些母亲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当然纯红色的布最好了,找好剪子,备好五彩线和针,就等晚上和母亲一块缝香荷包了,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晚饭后,母亲不顾一天的劳累,坐下来拿起针线给我们姊妹四人每人缝一个香荷包。每每这时,正是我和姐姐学活的好机会,我俩也学着母亲的样儿,裁剪布丁,缝制,然后把艾叶塞在荷包里,再系上一根长长的五彩绳,一个香香的荷包就做成了。我们不仅学会了做荷包,而且还学会了制作小红辣椒,那是专门给小月娃娃戴的,辟邪健康。

除了母亲给我们做的荷包,我们自己再多做一个,然后把带着淡淡艾叶清香的荷包放在自己的忱头边上,并叮嘱母亲第二天早点叫醒,我们才会放心地睡觉。我想那时肯定是笑着入睡的,做梦都会笑出声来的吧。

手工香荷包

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清晨,妈妈早早起床,把艾草棵插在大门和每个屋门的两侧,预示着祈福辟邪安康,还可以驱蚊蝇。

母亲叫醒我们,我们姊妹几个自己穿衣,洗漱,收拾好自己,戴上心怡的香荷包,跑到街上或麦场上逢人边炫耀一番,“这是俺娘缝的”“这个,是俺自己缝的”遇见大人们,会得到一阵夸赞“你真巧呀!缝的真好!比谁谁强!”自己听了心里美美哒,蹦蹦跳跳着继续疯跑。荷包戴上了,就不舍得摘下,一直戴到荷包都皱皱巴巴了,瘪了,才肯摘下来,还得挂在墙面的钉子上看着,差不多一直看到第二年端午节。

疯跑一阵子,在母亲的“回家吃饭了”的喊声中,我们听话地回家,吃粽子。每人一个戴着热气的小青粽,闻着粽叶的清香,迫不及待地解开上面缠绕着的玉米皮做的线绳,小心翼翼地揭开一层又一层粽叶,青绿色的叶片上总会多多少少的黏着一些白花花的米粒,我们都会伸出长长的舌头,把米粒舔得干干净净。等吃到最后还要舔一舔手指头,不能漏掉一粒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家乡的端午风俗,还有一个就是“端午节看闺女”。相传,在旧社会,小脚女人没有地位,娘家人怕闺女在婆家吃不饱,吃不好,还受气。于是,逢年过节就去看闺女,端午节也不例外,买上一大包粽子给闺女送过去,闺女自己一家吃不了的,还会分享给左邻右舍的邻居们,搞好了人际关系,闺女就有面子不受气。“端午节看闺女”这一风俗,今天已经演变。刚结婚的闺女看头三年,娘家人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去看,预示着娘家有人为闺女撑腰,不可欺负;再往后,端午看闺女就变成家人聚会的理由了,半年来,亲人们各忙各的聚在一起说说拉拉增进感情。

而今,端午节吃粽子是最盛行的,包粽子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过节的同时增进了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习俗的了解,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