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秉承史家精神,不虚美,不隐恶,不煽情,不偏激,不迎合,不苟且,不盲从,不畏惧,句句都从肺腑出,但又充满着包容、理解和等待。最难得的是,文章始终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或是自己的建议,或是来自民间的善意提醒”。)
幸福生活不在电视机里,更不在手机里
每天用手机了解世界,不但没有打开视野,反而让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出现偏离。
其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互联网的“集聚效应”。
假设你朋友圈里有100个好友,每个人两年最多旅游一次,发个一周照片,这些人哪怕都是错开了,你也会在100周里,看到的全是旅游的照片。
朋友圈的这种错觉,会让你习惯性的以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光鲜靓丽,继而认为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的。
打开手机,屏幕上全是《精致的女孩就要对自己好一点》、《男生月入不超过2万能嫁吗?》、《学学毕业两年月入五万是如何做到的》的文章。
我们大概会觉得,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985、211是平均水平,月入过万稀松平常……如果有些人会为了几块钱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一定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但事实上,我们14亿人有10亿没有坐过飞机;有5亿人从来没用过马桶;月收入超过5400元就打败了80%的人……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很多人觉得本科生遍地都是,一点都不值钱。
但数据显示,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40年累计的大学生总共只有1.15亿,其中一半是专科生,剩下的本科生也就只有5800万人。看起来数量不少,但中国有整整14亿人口,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是8.86%,本科生只占4.43%数据告诉你,如果你拥有本科学历,你就碾压了95%的中国人!
问题是,中国不只有北上广深,中国人也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钱,网络上的繁荣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是真实的世界。
再加上大部分生活在底层的人,没人为他们发声,他们自己奔波劳碌,也没有多少时间和能力上网,于是一道看不见的墙,把他们隔绝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你不懂,赚不到钱,比死了还难受
还记得年初有位外卖小哥,凌晨4点骑行20多里冒雨送餐。
在寒风中,小哥全身湿透,却没想到联系不上顾客,回去的路上,电瓶车也没电了,无奈之下,只好推着车步行6公里回家。
寒冷的夜里,心灰意冷的他给顾客发了一条信息,
“谢谢你,让我彻底告别这一行。”
很多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这个年过的细碎,往年这几天是返程高峰,今年情况特殊,看着那些“不怕死的人”已经启程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但是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只能原地待命,钱怎么办? 再扫一下盲,过半数(62.6%)劳动者,并没有所谓的休假,他们不工作一天,收入就少一天。
你们可以在家享受假期,不要用道德绑架其他开始出行的劳动者,如果你们是他们,早就心急如焚要出门了,谁不知道在家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