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关于看脸——读《别相信他的脸》

2020-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荒原书屋

在日常生活中,“看脸”这件事可以说是头等大事。从我们有意识开始,这种技能就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我们甚至于无法说清楚自己是什么时候学会的。

《别相信他的脸》是一本与“看脸”相关的书,这并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看脸的工具书,也不是用来教你识人辨认的宝典。作者亚历山大•托多罗夫(Alexander Todorov)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系教授,他在书中梳理了人们“看脸”的发展历史和介绍了科学对“看脸”的研究成果。本书偏向于理论构建,全书的写作模式也偏向于开放性,结论阐释并不明确,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历史交叠,信息量庞大。

在这里从结论角度梳理一下本书的逻辑,并阐释一些对自己的启发。

1. 提出“第一印象”概念

书中通过对欧洲相面术,引出了“第一印象”的存在,而人们对于“第一印象”存在的共识也是相术发展和其被人们广泛取信的原因。接着通过一系列实验(包括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解开了“第一印象”背后的谜团。

什么是“第一印象”?

可以理解为一种我们无法控制的影响决策的认知行为。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所罗门·阿什(Solomon Asch)认为:“我们看到一个人,会立刻基于他的性格在心里构建出对他的印象。看一眼,再加上寥寥数语,就足以让我们了解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知道,这种印象的构建极其迅速,并且非常简单。后续的观察可能会丰富或颠覆我们的第一印象,但是我们无法阻止印象的快速成型,就像我们无法阻止眼睛看到眼前的事物,无法不去听鸣响的旋律一样。”

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感触。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会在脑海里搜寻曾经的朋友或者认识的人的脸,然后不自觉地开始对号入座,对号的结果,甚至决定了我会不会原意跟这个人进一步交流。

为什么我们会有“第一印象”这个认知行为的存在呢?

文中从进化的角度给出解释,人类的发展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也就是随着人类群体生存规模的扩大,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陌生的脸。

在这里存在一组共同进化:脸的进化和识别脸的能力的进化。

我们的脸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的社交需求引起的。在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发现人类是眼睛延伸最长且巩膜外露最多的。这样的变化,让人的脸部能够产生更加复杂的信息变化,使人们的复杂交流成为可能。

相应地判断这些信息的行为也会跟着进化。实验已经证明“面部神经元”的存在,它对面部特征以及与面部相似的形状非常敏感。这些神经元从我们出生就存在了,这在对新生儿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它的存在帮助新生儿寻找自己的养育者,当然也帮助成年人在纷繁的人脸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人脸的基本特征如此一致,我们却需要识别出个体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编码过程,如果每一个判断都需要大量的分析,那么大脑可能会处于瘫痪状态。这也是我们进化出省力模式的原因,与《思考快与慢》中对思维方式的阐释很接近,我们在“看脸”这件事情也存在一个快系统。

2. 操控“第一印象”

对于这个影响我们决策的关键力量,我们却往往疏忽大意,刻意反思时,才会稍有察觉。但还是不自主的会被它影响。艺术家对于第一印象的研究可以说由来已久。像达芬奇、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帕斯卡·丹然(Pascal Dangin)等,都是操控印象的高手。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可能是第一个面部实验者。他痴迷于画各种形态的头像,他的头像画被欧洲艺术家竞相模仿。

有人把这幅画解读成一种相面手法,描述了当时最常见的四种性格——乐观、暴躁、忧郁和冷漠。对达·芬奇画的怪异头像更可信的解读是他只是通过组合面部特征来做实验。

当代艺术家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从1975年以来只有一个模特,就是她自己。工作中她身兼模特、化妆师、服装师、舞台设计师和摄影师多职。1975年,她制作了23张手工上色的照片,在照片上将自己从一个普通女孩变成了一个妖娆女郎(见图8.3)。之后,谢尔曼创作了几百张不同个性的人物照片,其中既有面露迷茫的年轻女性,也有富有的中年上流阶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貌特色。

很多讽刺漫画家也应用了相关的理论,如连环漫画的鼻祖鲁道夫·托普佛(Rodolphe Töpffer)、 英国的托马斯·罗兰森(Thomas Rowlandson)、法国的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等。

如今发展迅速的化妆术,更是操控印象的利器。

可以说第一印象是一种即时的状态,但是很多人却仍不可避免的“以貌取人”,这也让很多人走进了整容的涛涛大潮之中。

3. “第一印象”所引发的偏见

相术发展中,存在两条截然不同的脉络,一条走向艺术,一条走向了实用。

在艺术领域,相术学给了艺术家一个很有力的工具,用来构建自己笔下的人物和表达思想和感情。

而在另一条实用主义的道路上则坎坷异常,甚至可以说是代价惨重的。书中提到了两个例子,都是关于纳粹德国的。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他是查尔斯·达尔文的表弟,。19世纪末发明了合成摄影技术。高尔顿最先对指纹进行了系统研究,改善了警方识别人员的方法。发明无干扰行为测量的先驱著有《无干扰测量:社会科学非反应式研究》。但是后期他把精力都用来研究遗传学和人种优生学,高尔顿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推行优生论,最终取得了成功。首个人种优生组织于1905年在德国成立,叫作人种卫生委员会,高尔顿担任荣誉主席,类似的组织在英国和美国也纷纷成立。几十年后,H. F. K.冈瑟(H. F. K. Günther)在自己的文章中用高尔顿的理论区分出了理想的优质人种——北欧人种。他首次在耶拿大学举办讲座就吸引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和赫尔曼·戈宁(Hermann Göring)参加。

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Lombroso):犯罪人类学创始人,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犯罪人论》是犯罪学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一种关于犯罪人的大胆猜想,那就是存在天生的犯罪人,并且人们能够从外貌等特征将犯罪人辨别出来。如果人出生就被判断是否有罪(面相判刑),那该是多么恐怖的世界。

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极端的理论都被埋葬,但是他们仍旧在暗处侵袭着我们的生活。从选举总统、经济合作(选择合伙人、选择投资人等)、刑法判定到伴侣选择、职业发展,我们都受制于他。

安娜·莱尔克斯(Anna Lelkes)是世界顶尖乐团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的第一位女性成员,在此之前她作为“非成员”在乐团里表演了20多年。曾经有名气的管弦乐团只收男性成员,但随后这些乐团突然涌入了大量女性成员。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采用了盲选制度:如果我们真的重视公平,只求最佳结果,我们就应该制定政策,让主考人员多接触实力选手的信息,限制他们接触花瓶选手的外貌信息。

这些方法现在被运用到多种领域,用来排除相貌对能力的影响。

在电影《点球成金》中,比恩的成功就来源于它能够发现相貌以外的东西。

4.“第一印象” 可以判断什么

既然相貌会造成偏见,那是不是我们需要完全忽略面部的信息呢?

文中对相貌所传递的信息,认可的是,它是情感的遗迹,也就是一个人生活一直很开心,那么开心的面容会沉淀在脸上,尤其在老年的时候,这种沉淀最为明显。

当然结合表情与动作,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一个人即时的想法和状态(参考微表情心理学)

但是无论如何,它都不应该用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本性。

启发:

1.自我表达

在关键场合我们要注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所谓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就在这里。因为人们有这样的非理性的倾向,我们要有所觉悟。同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结合,不要因为外在的错误理解,影响自身的表达和发展。

2.认知判断

更加重要的是警示自己的偏见,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从多角度去看待,不要仅凭内心的声音。

面孔会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感痕迹,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

3.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不想变丑的话,要让自己心情愉快。

后续探索

如何控制和发展自己的表情和表达?

如何理解他人的表达,不受过度解读的影响?微表情学习

如何发掘别人的潜在意图?

如何抵抗其他人的情绪影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