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程通信—Binder机制

2021-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JackDaddy

一、前言

    在 Android 系统中,当我们深挖底层原理时,经常会听到 Binder 通信,当我们去学习 Activity 启动机制时,又或者学习 AMS 时,还是 ServiceAIDL 底层原理,都离不开 Binder ,因此 Binder 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提供以下阅读小技巧来加深一下记忆:

二、什么是 Binder?

    Binder 中文的翻译为 粘合剂,指的是连接两个不同的进程。首先要搞清楚 Binder 是个什么东西,对于 Binder 是什么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角度来解答。
在我的前一篇文章 AIDL的使用与浅析 文末说 AIDL 底层其实也是通过 Binder 来实现的,因此在进程通信的层次来说的话,Binder 是进程间通信的一种方式。
不单单只有进程这一层次而已,这里借用 《Android 开发艺术探索》里的一段话来总结一下:

三、为什么选择 Binder?

    Android 系统是基于 Linux 内核的,Linux 已经提供了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和 Socket 等 IPC 机制。那为什么 Android 还要提供 Binder 来实现 IPC 呢?主要是基于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几方面的原因。

     Binder 共享内存 Socket
性能 需要拷贝一次 无需拷贝 需要拷贝两次
特点 基于C/S架构/易用性高 控制复杂、易用性差 基于C/S架构作为通用接口,传输效率低,开销大
安全性 为每个APP分配UID、支持实名匿名 依赖上层协议、访问接入点开放、不安全 依赖上层协议、访问接入点开放、不安全

下面具体说明一下具体优势:

四、Linux 下传统的进程间通信原理

对于 Linux 进程间的理解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写的很详细 Android Binder 原理解析 以下是对部分内容的摘抄

4.1 基本概念介绍:

    这里我们先从 Linux 中进程间通信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开始介绍,然后逐步展开,向大家说明传统的进程间通信的原理:


Linux 内核

在开始讲解之前,我们先来介绍几个概念:

4.1.1 进程隔离:

    简单的说就是操作系统中,进程与进程间内存是不共享的。两个进程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A 进程没法直接访问 B 进程的数据,这就是进程隔离的通俗解释。A 进程和 B 进程之间要进行数据交互就得采用特殊的通信机制:进程间通信(IPC)。

4.1.2 进程空间划分:用户空间(User Space) / 内核空间(Kernel Space):

现在操作系统都是采用的虚拟存储器,对于 32 位系统而言,它的寻址空间(虚拟存储空间)就是 2 的 32 次方,也就是 4GB。操作系统的核心是内核,独立于普通的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受保护的内存空间,也可以访问底层硬件设备的权限。为了保护用户进程不能直接操作内核,保证内核的安全,操作系统从逻辑上将虚拟空间划分为用户空间(User Space)和内核空间(Kernel Space)。针对 Linux 操作系统而言,将最高的 1GB 字节供内核使用,称为内核空间;较低的 3GB 字节供各进程使用,称为用户空间。
    简单的说就是,内核空间(Kernel)是系统内核运行的空间,用户空间(User Space)是用户程序运行的空间。为了保证安全性,它们之间是隔离的。

进程空间 / 内核空间
4.1.3 系统调用:用户态与内核态

    虽然从逻辑上进行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划分,但不可避免的用户空间需要访问内核资源,比如文件操作、访问网络等等。为了突破隔离限制,就需要借助系统调用来实现。系统调用是用户空间访问内核空间的唯一方式,保证了所有的资源访问都是在内核的控制下进行的,避免了用户程序对系统资源的越权访问,提升了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

Linux 使用两级保护机制:0 级供系统内核使用,3 级供用户程序使用。
    当一个任务(进程)执行系统调用而陷入内核代码中执行时,称进程处于内核运行态(内核态)。此时处理器处于特权级最高的(0级)内核代码中执行。当进程处于内核态时,执行的内核代码会使用当前进程的内核栈。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内核栈。当进程在执行用户自己的代码的时候,我们称其处于用户运行态(用户态)。此时处理器在特权级最低的(3级)用户代码中运行。

系统调用主要通过如下两个函数来实现:

copy_from_user() //将数据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
copy_to_user() //将数据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

五、Binder 源码解析

    在前一篇文章 AIDL的使用与浅析讲了源码的几个重要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