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来了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距离父亲上次来我家,已经过去了4年。
每年我和先生都会在某个父亲可能来的时机央求他来,父亲也不拒绝,总是笑呵呵地说,“好,去,我去。”就这样“欺骗”了我们四年,也搪塞了我们四年。如果不考虑到生计,父亲大概也会到处去旅游吧,他懂得欣赏美好的风景,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少于孩子。父亲十二岁那年,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的他怀揣着13元钱一个人只身从老家辗转到蚌埠,他说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几年后,他又在读高中和当兵之间选择了当兵,除了生活所迫,他说当兵可以去很远的地方看看。50多年过去了,66岁的他对远方的那股子热情和好奇丝毫未减少过。
可是,他总是不停地忙碌着,一心想着多赚点钱,过惯了苦日子的人是闲不下来的。他赚钱是为了让孩子们少些负担,是啊,为了孩子,六十多岁的父亲依然干着干了一辈子的建筑活,每天披星戴月,与水泥、沙子、砖头为伴。他说,人要干活才能吃得下去饭,干活心里才踏实。
今年,在我和哥哥的强行要求下,父亲终于肯放下手里的瓦刀,不去干繁重的建筑活了。我和先生三番五次劝他来我们家住段时间,父亲终于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眼疾的话,也许还不知道要推脱多少次。
来之前,父亲最挂念的一件事是要给孩子们带玩具来,多次问我孩子们最喜欢什么玩具。不舍得让父亲花钱,也不舍得让他从500公里之外背重东西过来。告诉他孩子们大了,不喜欢玩具了,什么都不要买。可是,我也知道,我一定是拗不过父亲的。
父亲乘坐的高铁是晚上到的。我们一家四口人在出站口向父亲来的方向张望着,孩子们的小脸紧贴着玻璃,生怕错过了他们姥爷的身影,父亲喜欢小孩子,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孩子们也喜欢他,都愿意和他亲近。
父亲出来了,原本的一头白发染得乌黑乌黑的,穿着一双干净锃亮的棕色皮鞋,左手手腕上带着先生前几年送给他的手表,俨然一幅老干部的派头。父亲的一生干过很多行当,种地,当兵,卖兔毛、酱油,收废品,建房子。为了让我们一家人生活得更宽裕,让这个家庭更风光一些,他一直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最让他骄傲的是自己退役老兵的身份,那些年的当兵经历深刻在他的脑海里,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便是他很爱干净,清晨起床被子总是会叠成豆腐块,外出的时候会很注重自己的外表,头发全部往后梳,皮鞋也会擦得锃亮。他尽可能的维持着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的形象,那是对曾经的军营生活的留恋,是军人身份给予他的骄傲。
父亲精神矍铄地向出站口走来,手里拎着大包小包,我快步向他走去,大声地喊着他,孩子们伸开双臂奔向他。他看见孩子们向他奔去,赶紧放下手里的大包小包,把孩子们搂在怀里,哈哈笑着说,“我滴乖乖,小家伙们又长大了。”孩子们一年也就见父亲两三次,每次都很短暂,不到一周,可是父亲似乎有魔力般,让孩子们都愿意和他亲近。
“爸,让你别拎那么多东西,你怎么又带了这么多!这么重!”我终于还是没有拗过他。
“哎,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要是不带东西,小家伙接着我,我啥都拿不出来,那说不过去。”父亲呵呵笑着说,他是为了让孩子们高兴。记得小时候,父亲到亲戚家,总是会带些小礼物,尤其去有小娃娃的人家里,总会准备一些“糖疙瘩”给小孩子接着。这个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每次来我家,“糖疙瘩”升级为花样繁多的各种零食和孩子们喜欢的玩具。
到家后,父亲打开他的大包小包,俨然是一个百宝箱啊!有他从三爹的枇杷树上摘下的黄澄澄的枇杷,我猜着他肯定把最大最光滑的都给摘了来;有他骑着车子到老远的镇子上买的馒头,我上次回家的时候和他说过那家的馒头特别好吃,他还记着;还有院子里种的大蒜,他专门到集上买的被家乡人称为“人造肉”的豆制品,以及给孩子们买的四把玩具枪。
“老李,一路辛苦了!你这是要把家给搬来了吧?”公公开玩笑说。远离家乡的公公常常感觉孤独,找不到说话的人他的话也越来越少了。他很盼望着父亲来,父亲一来,他就有了伴,有了可以一起散步的人,他的一肚子的话就有了倾听的人。公公见到父亲,像变了个人似的,有说不完的话。父亲又是一个特别称职的倾听者,他从不打断公公的高谈阔论,听到不同的想法,也不会气势凌人的反驳,会找个合适的时机说,“老弟台,我看这个问题是这样......”他说得极其认真而虔诚。听到公公某个特别有见地的说法,父亲一定会崇拜地竖起大拇指,用发现新大陆般兴奋的语气说,“哦呦,老弟台,还是你厉害!”
父亲来了后,他毫不吝啬地夸赞着家里的每个人。他有着极敏感的发现别人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的天赋。婆婆是父亲的高中同学,父亲不止一次的在饭桌上对婆婆当年的表现赞不绝口。他总是这样对大家说,“老同学那时候真是让人高看一眼,朴实的很,跟人相处没心眼,真诚,品质好,其他女同学真是没法比!”当年和先生恋爱的时候,父亲就很高兴,说有这样的母亲,儿子肯定不会差。婆婆做了满桌子的菜,父亲刚吃上一口就说,“哎呀,老同学的菜比饭店里的好吃多了。”
对孩子的夸赞,那就更为花样繁多了。孩子们在父亲眼里仿佛成了神童般。他拿着孩子们的作业认真看了一会儿啧啧惊叹说,“小宝宝,字写得这么工整,真是了不得!”孩子们说了一句什么有趣的话,父亲又会惊叹地竖起大拇指,“我滴小宝贝真是厉害!以后就是栋梁之材!”
也许因为这样毫不吝啬的夸赞,孩子们总是粘着他,晚上都不愿意睡觉,围在父亲身旁,让他讲过去发生的那些故事。父亲讲故事的时候绘声绘色,很容易让人进入到故事的氛围里,孩子们听得如痴如迷,傻了一样。
于我,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表扬如果可以换算成有形的物体,大约都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了吧!然而,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厌烦父亲对我的那些脱离实际的夸赞,我被选拔去县城里参加考试,父亲会说“俺闺女现在在学校里那可是风云人物,都红得发紫了。”我写出一篇好作文,他会夸张地说,“俺闺女这文章比大作家的还好”......我是在他的“花式夸赞”里成长的。很多时候我觉得他的表扬过于浮夸,让我觉得尴尬,同时又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压力。然而随着成长,随着离开他去求学,去陌生的地方工作,生活,我越来越意识到正是在我还未展翅飞翔的时候,他那几乎泛滥的夸奖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让我从未在自卑的泥淖里深陷太久,或者极少自卑过,内心里似乎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让自己不管跌倒多少次都有站起来的勇气。
哪怕是现在,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普通,越来越没有光亮,他依然会给予我肯定,说我的一切都已经很好了,还要怎么样,人要知足。他这么一说,我的内心真的就不那么焦虑了,“不要辜负父母的付出”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心底,总是生怕自己不够好,辜负了他们的期待。父亲的认可让内心紧绷的那根弦松了下来。我渐渐了解到,父亲想看到的不是我有多少耀眼的光芒,而是我有多幸福。
在父亲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美好的,世界又是这样的丰富多姿,他用他的言行传递着他观察到的一切美好。他能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并绝不会闭口不提,总是及时地去赞扬我们说的话,做的事,他的夸赞是那样的真诚,以至于我们从他那里获得了很多的自信,觉得自己的确是那样独特又了不起。所以,父亲来了后,家里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大家都喜气洋洋的。
而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够听到父亲的问候,哪怕就是一句简单的“起床了”,内心便是喜悦和踏实的。每天下班后和父亲坐在一起,吃着家常便饭,喝着小酒,听他兴致勃勃的讲他看到的那些美好的东西,更是说不上来的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