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风语阁日更大挑战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2023-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桃花颜色好如马, 榆荚新开巧似钱。”榆钱又叫榆荚,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而这句正是赞美榆荚如钱样的精巧。

榆钱看似不起眼,却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并且有防病保健的作用,食用它可以健脾养胃,清热安神,看来确是个宝贝哈。

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那幽幽的清香便沁入心脾。

而这时,人们就会趁着它还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什么榆钱团子、蒸榆钱、榆钱饼、榆钱炒蛋……花样繁多,咱就不一一列举了,毕竟,一聊上美食,就容易收不住。

虽说,这榆钱酷似麻钱儿,但它终究不是钱,可有人却偏偏想要用它来换酒,是不是很有趣。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这年三月的某天,春光明媚。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凉州城中。

此时,他即将结束三年的军旅生涯,从寒冷的边塞回到长安家中。

途经凉州繁华地带,又恰逢初春的景色,这对于经历了漫漫瀚海辛苦之旅的诗人来说,心情格外舒畅。

当他路过一个叫花门楼的馆舍时,看见一位七旬的老翁正在当街沽酒,喜酒的岑参,馋虫瞬间被勾了出来。

诗人下意识地摸摸口袋,奈何囊中羞涩,没钱,这可咋整?

这时,诗人蓦然看到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立刻来了主意:“老人家,摘下一串金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你肯不肯呀?

或许,老翁会呵呵一笑:“客官,您真会开玩笑。”

再或者,老翁会大方的奉上一碗酒:“客官,请!”

人生嘛,谁还没个难处呢?你帮一把,我帮一把,也就过去了。

岑参的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如白话,晓畅易懂,幽默风趣,自有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诗人用真诚的语言,最惬意的语气,精心描绘了一幅充满着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面。

岑参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玄宗天宝十年,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盛唐时代,经济空前繁荣,国泰民安,老百姓的生活安定平稳,自给自足,一派祥和的大国气象。

就如诗中的七旬老翁,古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人衰老很快,很多人一过五十身体就垮掉了。

可诗人笔下的老翁,年过七旬还当街沽酒,且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盛唐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

而诗人对卖酒老翁的诙谐戏问,更是展现了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岑参,唐代最伟大的边塞诗人之一,杜确在《岑嘉州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这段话是说,岑参的诗每一次刚刚写好,马上就有很多人跑过来传抄。无论是闾巷中的士族平民,还是少数民族的朋友,所有人都主动学习、背诵他的诗歌。

可见,岑参在唐朝时就已声名远播,他的诗歌在边塞的下层平民中广受欢迎。

岑参,别名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

边塞诗在盛唐广为流行,其中成就最大的非高适、岑参莫属,而该诗派又称高岑诗派 。

岑参家世显赫,他出自三代相门之家,但到了他这一代,岑氏已然没落。

他从小就立志振兴家族,光耀门楣。

岑参幼时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开始写文章。十五岁在禽阳隐居,以便在清幽的环境中系统学习,增长才干。

天宝三年(744年),29岁的岑参进士及第,但入仕后仅得到一个参军的位置。

这么一个低微的官职,与岑参的理想有着天壤之别,就这样,在京城他不咸不淡地干了四年。

后来,经王昌龄提醒,他决定随军出塞,好找机会建功立业。

于是,他仗剑骑马,千里迢迢来到西域,在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负责文书工作。

“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在诗中,岑参提到的这位“上将”,就是我们文中之前提到过的唐朝著名”战神”高仙芝。

安西四镇节度使驻地在龟兹都城,这里是大唐的西部边陲,充满了异域风情,广袤的大漠、飞沙走石、雪原火山……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

然,初次出塞,他还不能完全适应充满艰辛的军旅生活。那阶段,思乡之情经常萦绕心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就是那时的真实写照。

就这样在西域待了三年,高仙芝打了胜仗要回京述职,岑参也跟着回了长安。

途径凉州花门口时,偶遇买酒老翁,于是就有了这首充满情趣的生活化小诗。

其实,岑参一生曾经两度出塞,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出塞是在公元754年,也就是三年后,到北疆的安西北庭副都护封常清幕下效力 。

当时的岑参已经适应了苦寒的边塞生活,官职也有所提升,这一时期的他情绪高昂、心情明快,创作了大量的极具特色的边塞诗,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唐·岑参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七言绝句,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

诗写诗人在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对卖酒老人的诙谐戏问,展现了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诗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用浅近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格调诙谐轻松,是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人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

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老人七十了还在卖酒,无数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馆舍名。

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

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路旁的榆荚好似那成串的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末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

诗人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垆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

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

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